■ 记者 甘国江
“要不是纪检部门特事特办,灵活处理,我们村集体经济的2万尾鲈鱼很可能就会‘打水漂’,不但损失大,还会影响大家的积极性。”3月18日,谈起去年那次突如其来的变故,郑玉林感触颇深。
郑玉林是犍为县大兴镇黄荆村的村支书兼村主任,也是该村重要集体经济——“鱼菜共生”项目的实际负责人。2021年11月18日早上,郑玉林发现鱼儿患病,需马上投放药品进行治疗,否则2万尾鲈鱼很可能全军覆没。但3000元的药品费又成了新的问题。
“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每笔资金使用都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均采用事后报账制度,当时项目实施之初,考虑到2万尾鲈鱼养殖和16个种植床的蔬菜种植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紧急情况,村上通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1000元的应急资金,用于解决项目的突发情况,但这次1000元明显不够。”郑玉林有些着急,因为按照规定,要通过程序支取3000元药品资金需要好几天,但鱼儿们已等不起。
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和困境,黄荆村纪检委员王自怀第一时间向大兴镇纪委副书记李皓洋进行了汇报,希望在不违背政策的情况下,灵活解决紧急情况。李皓洋在了解事情始末后,立即向镇党委做了汇报,镇党委赓即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了3000元药品的支取事宜,议定同意黄荆村采用先预支药品费,后完善手续程序,由镇纪委派员全程监督药品采购。随后,镇纪委立即采用逆向派单,将此问题以纪委名义派给了黄荆村,要求切实解决。当日,大兴镇纪委工作人员同黄荆村工作人员一道采购回了药品并洒向养殖池,经过10天左右的时间,鱼儿们全部恢复了正常。
让制度“活”起来,受惠的并不仅仅只有黄荆村。犍为县纪委按照《开展村(社区)集体“三资”提级监督工作任务清单》要求,明确提出全县纪检监察组织要切实增强“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意识,通过提级监督促进集体“三资”规范管理、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对监督发现的问题,坚持以推动整改为主,坚持监督与帮扶相结合,协调帮助村(社区)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防止为了监督而监督。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既是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纪检监察机关在强化‘三资’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动,即坚决执行原则,也要讲究实事求是解决问题,让制度‘活’起来,让监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犍为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夏拥召表示,犍为县纪委监委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上坚持以推动整改为主,坚持监督与帮扶相结合,协调帮助村(社区)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2021年以来,共计发现“三资”方面问题50个,协调解决实际问题46个。
在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透明化、程序化、规范化同时,犍为县纪委监委还对在“三资”方面想歪办法、打歪主意的严肃查处、绝不姑息。2021年以来,犍为县纪委监委严肃查处发生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方面的违纪违法案件4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人,组织处理3人,收缴退赔资金2.2万余元,有力保障了“三资”监管工作的健康有序运行,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集体“三资”的盘活和利用率,让农村集体“三资”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