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野
日前,有媒体援引国家统计局消息称,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在这2亿人中,除了像建筑工人、小商贩等传统灵活就业者外,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就是像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直播带货、电商运营等之类的新型灵活就业群体,他们伴随着新经济的发展、新业态的出现而崛起,备受关注。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认识这一群体、这一新兴业态,有助于我们理清一些模糊认知和矛盾看法,诸如年轻人是送外卖好还是进工厂好之类的纷争。
针对这一新经济、新业态,如果我们抛开具体的行业不论,就会发现所有新经济形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依托于数字经济、互联网,属于无一例外的“互联网+”范畴,往大了说,都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人们日常生活场景下的具体应用。
依靠不同的网络平台和APP,外卖小哥接单送餐、网约车司机快捷送客、带货主播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正是有了“互联网+”,使得原本属于传统行业范畴的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商店(公司)销售员的服务范围更广、服务人群更多、服务质量更高效,极大地推动了所属行业的繁荣发展,吸纳了更多就业人口,尤其是对互联网有天然亲和力的年轻人群体。本质上,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带货主播等新型就业群体,与传统的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商店(公司)销售员等并无本质不同,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和性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放大了服务范围和人群,延伸了产业链条。
明白了这一点,有关“年轻人是进工厂好还是送外卖好”、应该鼓励发展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的二元之争,其实就转化成了行业(企业)内不同职责分工、岗位之争:公司究竟应该专注于销售还是专注于生产,员工究竟应该在销售岗位还是在生产岗位。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就会明白,这样的争论既没必要又没意义,因为这纯粹是微观市场行为,属于企业或个人的自主选择,完全可以在市场价值规律驱动下逐利而行。作为政府部门,所要做的就是为市场主体服好务,为这一日益壮大的新型灵活就业群体平衡劳资关系,探索建立针对这一群体特点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以提高就业质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