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长寿 文/图
乐山也有草堂,传说是杜甫旧居,是杜甫在唐永泰元年(765年)到乐山居留时仿成都草堂而建造。王昌平老师在《草堂琐忆》一文中就说:“乐山草堂,唐朝诗圣杜甫滞蜀时留住的地方。”杜甫到乐山,先在清溪驿住了一夜,作了《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诗一首:“漾舟千山内,日入泊枉渚。我生本飘飘,今复在何许。石根青枫林,猿鸟聚俦侣。月明游子静,畏虎不得语。中夜怀友朋,乾坤此深阻。浩荡前后间,佳期付荆楚。”诗题中的青溪驿即李白《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诗名中的“清溪”驿。其地笔者考察研究后,认为在今平羌小三峡口外的市中区牟子镇苏坪村。在清溪驿住了一晚后,杜甫才到乐山城居留。
“溪上十五景”中的“南州草堂”
在乐山城居留时,杜甫作了《狂歌行赠四兄》诗一首道:“今年思我来嘉州。嘉州酒重花绕楼。楼头吃酒楼下卧,长歌短咏还相酬。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幅巾鞶带不挂身,头脂足垢何曾洗。”可见,杜甫在乐山居留的时间还颇有时日。杜甫在成都居住4年,其居宅就已称为“草堂”,那么,杜甫在乐山城所居之所会不会是一处与成都杜甫草堂类似的“草堂”旧居呢?
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误为唐贞观年间),任嘉州刺史的卢士珵大加赞赏的嘉州“溪上之景凡十五”中,已有“南州草堂”一景。这个“南州草堂”在何处?是否是与杜甫有关的草堂呢?
据《舆地纪胜》所载:卢士珵为“溪上十五景”赋诗并“刻石山中”的山,其名为“石碑山,在龙游县西二里。”后人考证石碑山即海棠山,在今桂花楼一带,当地至今还保留有“海棠湾”的街名。海棠山以北,从大枞林、青果山下来泉水成溪(姑且称为“海棠溪”),长年不断,经黄家山、彭家山过得胜门东流至洙泗塘后再从承宣门下流入岷江。因此,“溪上十五景”当为海棠山、彭家山及山下“海棠溪”一带所有的和所见的景观。
如此,南州草堂当在黄家山、彭家山至洙泗塘“海棠溪”溪岸一带,正好是今草堂寺所在地。因此,南州草堂应是今之草堂。由之,乐山的草堂不会晚于唐贞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比杜甫到乐山只晚三四十年。因此,乐山草堂是因杜甫曾在乐山居留之时仿成都草堂而建的说法,也就有了可能。
并且,该地在清代建佛寺“草堂寺”也当是因该地有这座“草堂”之故;“草堂高级中学”(前身为“草堂民中”)得名,也是因草堂寺。
草堂寺变迁
草堂寺曾在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民国《乐山县志》载:“草堂寺,在得胜门内,清光绪甲辰(1904年)改作学校。”改建时拆了山门戏台,把大殿作为教室。郭沫若就读乐山时,在此读了一年多小学。其后作为国民政府乐山专署及保安司令部驻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了地区合干校、民族干部学校、地委党校、草堂民中乃至部队营房。几番下来,一座清代古寺,只剩下了庙宇的外壳。
1939年郭老返乐,寻到母校,有诗道:“依然碌碌一庸才,廿六年后始归来。何处海棠香讯在,草堂寺内几徘徊。”草堂寺实际上已成为乐山城内唯一记录郭沫若就读乐山的纪念性建筑。可惜,这一座郭沫若少年求学的寺庙大殿在1986年被学校拆除改作操场,只有一通无年代、无跋文的“草堂寺”石碑,成为唯一的遗物保留在故地令人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