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戴余乐
11月7日,是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立冬。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天的开始,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即将拉开序幕。
那么,立冬时节应该如何养生,在日常生活中又该注意什么呢?对此,市中区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余元和表示,病从口入,寒从脚起。立冬后市民应注意滋阴潜阳,防寒保暖,饮食有度,适当运动。
养精蓄锐 注意作息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应该顺应自然变化,并依照自然规律生活,所以在自然界阳气内藏的时节,饮食与药养上,应以温阳、益气养血和益精为主,适度选用部分偏于温性的药物及食物,以应“养藏”之道。同时,坚持适度运动,常晒太阳,临睡前可用温水泡脚,以壮阳气、温通经脉。
余元和介绍,立冬节气标志着进入了冬季,早晚温差比较大,因此,人们养生也应以潜阳、护阳、闭精敛气为主,起居调养上重在“养藏”,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节制房事。天气晴朗时,人们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这是天然的补充阳气的方法。
要注意防寒保暖,注意衣物的增减,不要暴露皮肤。特别是注意头、背、脚部保暖,此乃人体阳经聚集之处,“睡前洗脚,赛吃补药”,泡脚的水温不宜过热,最好40℃左右,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患者泡脚时间不宜过长。外出之时,注意穿戴轻薄保暖衣物,以防受寒。
此外,冬季应做到预防情志失调,静心养性,保持心情愉快。冬季日照短,容易导致抑郁或烦躁易怒,人们情绪容易低落。此时,要做到精神安静,保护阳气,不过度消耗阴精,保持良好的心态,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排解。情绪紧张和过度兴奋,均不利于阳气的潜藏。
科学饮食 勿过度进补
自古冬令进补是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一大特色,但冬令进补是针对虚证人群或者虚实夹杂证人群的,单纯实证人群不适合。所以冬令进补的对象,一般是体质虚弱者,过劳透支者,或大病初愈、手术后气血亏损者。进补不当,最贵的药材用在身上也没有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滥用补药,滋湿生热,影响人体内在平衡,易造成阴阳失调。
余元和认为,中医将人的体质大致分为九类: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这九种体质并非都需要进补,其中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四种体质属实性体质,非但不需进补,还需要一定的通泻。而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三种体质属虚性体质,需要进补,其中气虚质及阳虚质属于寒性体质,俗称“寒底”,阴虚质属于热性体质,俗称“热底”。还有很多人属于虚实夹杂的复合体质,这种情况相对复杂,如何进补可以咨询专业医师。
在生活中,可以多进食一些温性的食物,像羊肉、红枣、桂圆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温燥,可以进食一些滋阴的食物,比如芝麻、枸杞等。另外,在冬季大家都喜欢进食火锅,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要注意不要过量。即使是健康的人也要少吃寒凉的食物,体质偏弱或平素脾胃功能较差的人群尽量不吃生冷食物。
在初冬还可以进行中医药早期干预,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对于部分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阳气下降,此时通过中医一系列的中药、针灸、贴敷等方法调治,能大大提高机体的阳气、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功能,对于慢性病预防季节性的加重更是有非常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