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野
今年国庆黄金周,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市除了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持续火爆,沙湾、夹江、犍为等区县均表现不俗,峨边、马边、金口河小凉山彝区更是异军突起,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地方自身的旅游禀赋、良好服务、可进入性大为提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因,即“微度假”时代的来临,这可能是后疫情时代值得关注的一个新动向。
“微度假”,其实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差异化旅游形式,它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周边寻找2小时车程以内的目的地,游客放弃长途旅行,避免费时费力的准备工作,并以自驾游为主要出行方式;利用小长假等闲暇时间跳出日常、融入自然,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体力支出、时间支出、情绪支出都逐渐轻量化,但并不意味着费用支出的轻量化。人们追求新体验,追求文化获得感,追求家庭全员参与的幸福感,追求餐饮与住宿等基本需求的精致度。
根据相关业内专家预测,“微度假”正逐渐成为城市消费人群的主流选择,也是我国文旅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消费也在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度假生活。而“微度假”的时间短、路程短、体验性强等特点,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这种度假需求,让大家得到一定程度的身心放松,享受愉快的假期。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也为人们提供了这种想走就走的可能。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国庆黄金周,旅游出行早已变成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较量”,逢长假必堵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出去的路上堵、到了景点堵、回来的路上还堵,这种“人从众”的模式除了调侃之外,更多是作为游客的无奈与身心疲惫,而不是身心愉悦。作为对这些的回应,规避大景区、景点,特色化出行,自然就会成为人们的理性选择。疫情防控早已进入常态化,人们利用小长假等假期进行短途旅行,成为城市消费人群的主流选择。
面对这一新的旅游形态,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微度假”项目,如何提升自驾公路、公共交通站点、停车场、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水平,同时做好安防、导引、紧急救援等保障和服务等等,这些都是留给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思考题,也事关我们从“两核独秀”向“全域风景”转变的成色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