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吟
最近,网络上一篇名为《中国到底有多少小镰仓?新疆都有小镰仓?》的文章火了。作者为了搞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小镰仓”,特地做了一张表格,找到了近80处。如今,仿佛只要有大海、信号灯、轨道、电车、T字路口等元素,加上滤镜加持,就可以轻轻松松打造出一个“小镰仓”,引来游人如织。
确实,只要在网上随便搜索“旅游”“网红景点”“打卡景点”等关键词,你就会发现在很多旅游攻略中,不少人气旺盛的国外旅游景点,都已悉数 “收”入中国。与“小镰仓”异曲同工,主打北欧ins风的圣托里尼、瑞士等也成为了被复制的热门景点。据《财经》杂志统计,全国还有至少102个“小京都”、52个“小瑞士”、43个“小圣托里尼”,40个“小奈良”,连“小摩洛哥”都有27个……
于是就有网友打趣道,有海就是小镰仓,有岛就是小济州岛,有雪山草原就是小瑞士,有水就是小威尼斯,有风情建筑就是小圣托里尼……知名景点被具象化为简单的装置,它们更像是旅游界的快消品、知名景点的平价替代品,有大牌的样子,但缺少大牌的质量与内涵。
滤镜之下,全国皆可打卡世界游,“假装在国外”变得越来越稀松平常。 但事实上,这些网红打卡地的真实体验往往并不如人意。有不少被短视频、某音、某红书等平台种草的网友,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吐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永远别相信网红景点打卡”……
“小镰仓”频出,某种意义上凸显的是当前旅游营销的困境。国内被冠以“小”字辈的景点数不胜数,对于很多缺乏知名景色与悠久历史的普通景点而言,给自己贴标签、标榜网红打卡圣地,这样千篇一律、流于表面的营销,无疑是快速提升自己知名度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不少旅游景区为了流量,也在跟风投资打造网红景点,似乎只需要起个有情怀又洋气的外国小名,就找到了网络营销、招徕游客的制胜法宝,让受众用最短的时间就可以建构出对一个陌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想象,从而吸引受众到这些旅游景区打卡,扩散更快,也更节约宣传成本。
知名景点不单单是一个景点,它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积淀,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地理结构多样化、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景观,丝毫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差。
山寨版网红景点火爆,根本上缺少的还是一份文化自信。我们不必模仿别人,发展旅游还是应该扎根于本土,把本地最富特色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以创意创新的方式呈现给游客,以粗制滥造的方式打造出的网红点,恐怕也撑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