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宇凡 文/图
烈士陵园是对先辈英灵的告慰,更是对社会正能量的歌颂与弘扬。2015年,在峨眉山市上千干部群众的瞩目下,峨眉山市烈士陵园正式落成开园。陵园内长眠着140位烈士,他们包括峨眉地下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剿匪平叛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各时期牺牲在全国各地的峨眉籍烈士和牺牲在峨眉境内的外地户籍烈士。
烈士虽远去,薪火永相传。如今,新时代的建设者在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党史,告慰英雄,传承精神;踏着烈士们的足迹,将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不断传承且发扬光大。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峨眉山市烈士陵园坐落在峨眉山市双福镇,由纪念广场、纪念碑、纪念墙和烈士墓区四部分组成。站在纪念广场上,巍峨的纪念碑高高矗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纪念碑后,由三组雕塑、十二幅画面组成的纪念墙,诉说着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奋斗史。
“纪念墙由三组雕塑组成,分别选取峨眉历史长河中三个重大政治事件为内容创作而成。”讲解员将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壮丽篇章娓娓道来。第一组雕塑为《党的艰苦斗争》,由《星星之火》《抗日救亡》《反对内战》《迎接曙光》四幅作品构成,展现了峨眉地下党辉煌卓越的历史;第二组为《武装起义》,由《秘密商议》《筹备起义》《英勇就义》《前赴后继》四幅作品构成,展示了1935年1月峨眉武装起义这一历史重大事件,彰显了先烈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第三组为《解放峨眉》,由《迎接解放》《征粮救灾》《清匪反霸》《巩固政权》四幅作品构成,展现了峨眉解放初期的艰苦斗争历程。
纪念墙的周边,140名烈士长眠于此。生前,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奋斗在苦难的革命斗争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生后,他们长眠于此,无声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的和平与安宁。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岁月静好是因为总有人在负重前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峨眉的土地上始终涌现着无数优秀的英雄儿女,他们将不畏牺牲、奋勇前进的精神代代相传,谱写着时代最壮美的华章。
在毗邻峨眉山市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馆内,140位烈士的照片及生平简介陈列在此,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以时间为线,依次铺开。
红岩英烈陈俊卿是较早接触进步思想的峨眉青年之一,也是峨眉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他先后在峨眉、西昌、成都、雅安、邛崃、洪雅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34年至1948年间,他曾三次入狱,受尽酷刑,拒不供认。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解放前夕,他牺牲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年仅39岁的生命。
在1950年的龙池剿匪中,年仅20岁的傅汝霖,面对土匪鞭打、吊拷、竹筷夹手指等酷刑时,只字不提、宁死不屈,最终被土匪挖掉双眼、砍下四肢后抛尸悬崖。他用血肉之躯捍卫了人民政权。
此外,峨眉武装起义烈士唐杰、苏宗祥、唐凯,在平叛中荣立一等功的庞海银,在抗美援朝中荣立大功的张启银、张有元、黄九林、王光远,以及年仅24岁就为国防建设献身的“国防科技英模”丁胜……他们的名字,也被深深镌刻在烈士陵园内。
今年4月,参与成昆铁路埃岱2号隧道出口抢修过程中英勇牺牲的两名烈士杨铭、何耀,正式安葬在峨眉山市烈士陵园,在“峨眉烈士英名录”上谱写他们的传奇故事。
红色事业生生不息
青山巍巍埋忠骨,白云依依映后人。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峨眉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红色课堂搬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挖掘发挥红色故事、红色阵地、红色课堂的突出作用,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多元化开展。
筑好红色阵地,感受历史“真味”。据了解,峨眉山市烈士陵园今年3月起开展“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百年信仰”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一次党史学习、重温一次入党誓词、举办一场实践活动、过一次政治生日、谈一句入党感言”“五个一”主题活动,回顾党的光辉历史、重温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辈,牢记初心、坚定信念。目前,峨眉山市烈士陵园已接待143个党支部、9500余名党员和青少年参加祭扫活动。
挖掘红色故事,再现历史“原味”。今年以来,峨眉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了“老物件中忆党史”活动,向社会各界征集到反映战时事迹的珍贵老照片、老物件等革命文物40余件,将其陈列在烈士纪念馆内,并邀请退役老兵、革命前辈讲述老物件背后的红色故事,带动党员群众广泛开展党史教育。组建烈士陵园“红色讲师团”收集整理革命前辈口述史料10余份,打磨出“陈俊卿烈士现场红色教学”“红色印痕·峨眉地下党活动纪实”等4门精品课程,编撰形成本土党史学习教材《峨眉山市烈士英名录》,刊印2000余册。
创新红色课堂,体验历史“百味”。发挥老党员、老战士等“五老”成员“活教材”作用,邀请“五老”成员讲红色党课,结合自身经历讲述革命历史,追忆红色精神。开展“党史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实践活动,招募、培养21名红领巾讲解员,推动少先队员成为革命故事的讲述者、革命精神的传承者、革命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