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波
4月20日,省教育厅公布了《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名单的通知》,由乐山一职中校长何晓明担任负责人的《中职智能制造专业“1+3”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被认定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
近年来,乐山一职中创新专业建设理念、开拓专业建设思路、促进专业快速发展,深入推进中高职衔接建设专业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突出示范引领,凸显辐射带动,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
转型升级
合力推动再上新台阶
6月10日,乐山一职中实训课堂内,应用崭新的智能制造设备,教师标准的示范,学生在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下进行技能训练。课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经验,探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触及生产实际,训练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为就业生涯奠定了必要的操作基础和综合实践技能。而这种良好的实训环境和与就业升学实际相吻合的教学模式在以往是想象不到的。
“以前我们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内容只有普车、钳工、数车、焊工,但实训室设备相对落后或陈旧,甚至一些是企业已经淘汰的设备,学生实践内容落后,再加之企业对钳工、普车等工种的需求量减少,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课后,该校机械专业部主任王在国坦言。
当前,面对产业发展的新态势,中职阶段传统的育人模式已不能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储备需求。加强智能制造专业群内涵建设,培养中高级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目标,是各中职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此,乐山一职中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一校(中职校的一个专业)加一院(高职院的对应专业)、一企(智能制造实体企业)、一联盟(智能制造联盟)”的“1+3”专业建设运行机制,让专业定位更准,方向更明确,更好地对接地方支柱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需求,促使自身转型升级。同时,发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主观能动性,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打通学生就业与升学深造通道,联盟内共建共享,合力推动省内智能制造产业上新台阶。
特色创新
凸显全方位育人功能
据了解,“1+3”专业建设具有人才贯通培养运行机制更活、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技术更新等特点。
以智能制造联盟为平台,成立以中职校、高职院、实体企业为一体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校解决学生基础性技能技术的培养,高职院校解决高技术知识和高技能的培养,实体企业提供真实的教学场景。中职阶段,学生毕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自主选择进入联盟内企业实习和就业,还可按照培养方案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其培养运行机制更加灵活。
通过“扩容、提质、贯通、融合”等手段,联合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创新实践专业运行管理机制,引进企业真实工作案例,从无到有,开发全新的融入1+X职业证书标准的课程资源,结合企业工作手册编写一系列校企合作教材、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判制度。同时,专业紧随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步伐,注重应用技术能力提升,课程内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