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安顺
端午节,中国人很看重,它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优秀的人文民俗风光,千年传承,风情无边。有人说端午节是“诗节”,因为民间广泛认为,它最初形成的意义,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纪念屈原,也成了端午歌咏的主题。在华夏诗歌史上,无数文人骚客,在端午节的美好时光,吟古颂今,大多离不开诗人屈原。想到端午,就会想到屈原,想到屈原诗情的酣畅淋漓,他的芬芳诗心,纵横古今。所以说,谓端午为“诗节”,是应运而生,必然的趋势。
历代文化名人,吟咏端午的诗文非常多,而且常写到屈原。唐代诗人刘禹锡有“典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有“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有“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这些诗歌,是对屈子的缅怀凭吊,表达了他们共同的诗文情绪,张扬美好人性,敬重屈原崇高的人格操守,并形成中国人共通的人文理想,优秀的民族气节。
说端午是诗节,是因为写端午的诗歌,题材包罗万象,佳作精彩纷呈。其中,关于龙舟竞渡的描写,就有许多神来之笔,比如“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表现出的竞渡风情,箫管棹歌,似水流年。比如“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细致描绘人在端午佳节,看龙舟竞渡飞争,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还有“胜会争夸十日游,青帘画舫结灯游。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称假虎丘”,描绘夜色里的端午风景,灯火阑珊,笙萧歌舞。
也有人送端午“草节”之名,是因为端午风俗,与草息息相关,而且写草叶的端午诗,也非常多。首先,端午节有很多与草相关的习俗,其中有“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做香草袋”“吃草叶粽子”,更为广泛的,是在门楣、门环和屋檐下,悬插“五瑞”,就是用红头绳系着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五种草或花,合称“五瑞”,旧俗也称“合五”。悬挂之,一是用以招回屈原之魂,二是挂起这些草药,可以防疫保健,驱瘟辟邪。
说端午是“草节”,绝非空穴来风。有诗写道:“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写艾草之香,端午之情,那草在端午,可谓是主角,深入人心,有民俗意义,也有人文意义,可谓庶民皆知,成为传统。潮州人有《端午》诗:“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可见“吃粽插艾”,不仅是民俗,且有诗情画意,弥漫人间烟火,是节日气象。早年读过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写艾写粽的诗文之美,透过千年风雨人情,让我心仪,有亲切感和温馨气息。抗战初期,著名作家老舍也写下一首《七律》:“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诗中的风雨、村童、蓑笠、草堂、豆味香,表现出淡泊雅兴的诗草情趣,诗人之心,以苦为乐,至真至诚,散发浓淡相宜的草叶芬芳。在民间,吃粽子习俗,早在唐代已很盛行,宋代更进了一步,当时有一种艾香粽子,“以艾叶浸米裹之”,多了香味。因此有诗云:“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不仅在市井闹市吃粽,在偏僻水畔,也一样粽香弥漫,醉人心田。
“端午风情日,人世话沧桑”。其实端午节的名称很多,在我国民间有二十多个: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女儿节等等。端午节的来历,它的成因,也众说纷纭,有屈原说、涛神说、龙节说、恶日说、夏至说。因此有人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或者“艾草节”,也就不足为奇,在情理之中。端午节,持有诗性风范,草叶灵性,让“诗节”与“草节”相得益彰,滋生亘古永恒的端午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