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海棠
     
本版列表新闻
     
2021年04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漫说劼人街
杨景岗

  ■杨景岗

  李劼人先生与这条街区是极有缘分的,今天这里的一所小学校,早前曾经是乐山一中的校园,乐山一中有个大名鼎鼎的老校友——郭沫若。郭沫若念书的时候,虽然不在这个校区,但学校的后辈师生,给郭校友塑了一尊雕像,站在校门内,注视着家乡后辈学子。难得有缘的是,李先生与郭沫若在成都高等中学堂学习时,是同窗好友。当年的同学中,还有不少是后来中国文化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化人,如周太玄、王光祈等。在两人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对对方都有记载。李先生喻郭同学聪明,读书灵活,肯动脑子。郭老则对李同学后来的文学成就给予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中国的左拉”。两人更被后世评论家誉为“四川文坛的双子星”,实在是难得。李先生在这里办厂、生活、奔忙时,郭同学曾两次回家乡,不知两人是否有缘重逢,历史没有记载。不过两位老同学大概都没有想到多年后,郭同学的雕像会站在这里,注视着以李同学之名命名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流。两同学以这样的方式重逢,却是一种难得的奇缘。

  今天,李先生当年所办纸厂的痕迹,在这街上已难觅,郭老也被后生晚辈请到新校区安坐了。那排还保留着的老木架青瓦屋,已然十分陈旧,成了卖些杂货的商铺,估计是历史最后的见证。曾经看见李先生在泥泞的街道奔走,看见李先生在厂区操劳,也许,李先生在这里的某间小餐馆里吃过“嘉州白宰鸡”,喜美食的李先生,对乐山美味,应该是有深刻记忆的。

  中国文人大多与美食厨艺结缘,喜吃、好吃、善吃,远如苏东坡、近有张大千,当代有汪曾祺、陆文夫,李先生也在其列。有人评价李先生是“文人中最能吃的,吃货里最能写的”,此称虽不太文雅,道理却是有几分。乐山人善烹,特产亦丰富,在乐山生活、工作数年的李先生,自然深受影响。李先生后于成都指挥街开“小雅餐馆”,一来谋生,二来会友,三来对反动军阀表达抗议。规模不大,先生与夫人既当老板,又是跑堂,还兼大厨,菜品好、滋味鲜,深得众人喜欢。李先生自创数道菜品,其中有“夹江豆腐乳蒸鸡蛋”,一时引为食客之趣谈,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后来人,也只有在老菜单里,用思维和唾液推测滋味了。用夹江豆腐乳入菜,不能不说是乐山生活对李先生的影响。

  李先生原名李家祥,后名李劼人。今人对李先生估计有些陌生,但他的几部文学作品被翻拍成电影,顶有名的《死水微澜》,为大家所熟知。李先生是文化大家,文学、历史、翻译都十分了得,生为成都人的李先生,以成都为舞台,描述时代大潮下的苍生百态,是近代成都历史的最佳描述者。

  李先生亦热心办实业,就是今天说的开工厂做生意,与乐山的缘分,即起于这条老街。

  近代四川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工业造纸很匮乏。先生文人出身,欲开办造纸厂,既发展实业,又助推文化。反复选址,决定在乐山办厂,经千辛万苦,终于在这徐家公式处建成了嘉乐纸厂,这也是近代四川第一家机械化纸厂。今天的徐家公式热闹非凡,当年,此地属乐山城边缘,旁边就是历史遗迹乐西抗战公路的起点,交通方便;造纸用水甚丰,更兼依靠岷江河畔,取水方便更是第一要务。

  嘉乐纸厂几经波折、风雨,对乐山地方经济发展,自然功不可没。抗战中,李先生还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界救亡协会”合作,捐献纸张用于抗战进步刊物《笔阵》的出版印刷。李先生还倡议在纸厂特设了“文化事业补助金”,救助贫病的作家和文化界人士,积极支持了抗战。纸厂一直经营到二十一世纪初,历经半个多世纪,留下职工宿舍、子弟学校、医院等等,俨然已是小社会。虽李先生后来不再经营该纸厂,但以其源头贡献,不能遗忘了李先生。

  今天的这里已然是乐山的城市中心,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座飞架岷江的新大桥正在建设中,想来,这也是李先生的向往和期盼。

  后世乐山人重情,把这条改造过的街道,以李先生之名记之“劼人街”,街道宽阔、整洁,当年李先生所办纸厂的取水泵房,犹在江边静立。与花桥巷和徐家公式餐馆林立、烟火气十足、人声鼎沸不同,这里多是培训机构、艺术琴行,年轻学子步履匆匆,文艺范十足,难得的是闹中取静,与李先生的文学大家身份和恬淡性格,十分契合,这也是一种新的缘分。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嘉言懿行觅初心
用春天给你写信
春天的田野
漫说劼人街
茶的三种境界
乐山日报海棠03漫说劼人街 2021-04-18 2 2021年04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