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小惠 赵径 文/图
近日,在位于五通桥区金山镇盐井沱村的艳阳天柑橘基地里,20多名工人正忙着把新摘的不知火脱袋、装箱、打包。作为一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柑橘基地,这里每天要向江浙一带的商超供应0.5万公斤至1万公斤有机柑橘。“虽然近期柑橘行情低迷,且我们的柑橘比市场价高出不少,但根本不愁卖。”基地负责人张建华指着身后的柑橘园说。
逆势而上闯荡市场的底气,来源于张建华发展柑橘产业多年练就的一套“种养循环”的打法。
进入3月,气温回升,在占地600多亩的柑橘基地里,果树长出白色花苞,呈现“花果同树”的景象,成群的鸡鹅被放养在果树下,绿树金果、鸡鹅鸣叫,勾勒出生态田园的美好画卷。去年,张建华投资60万元新建了一座养羊场,用羊粪养果,真正将种养循环连成“环”。“果园生长的青草经过人工除草喂羊,同时羊粪是果树生长优质的有机肥来源。目前100多只羊长势正好,我打算今年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张建华说,“生态循环农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六年前我来到这里就决定以生态种植模式发展柑橘产业。”
金山镇种植柑橘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末,金山镇的柑橘“大红袍”热销全国。然而,随着柑橘品种不断出现,盛极一时的“大红袍”逐渐被口感和质量更好的新品种所取代。2015年,做了多年农资生意的张建华经过考察决定在这里发展柑橘产业,当年,他流转了600多亩山地,开始改良柑橘品种,嫁接爱媛38号、不知火、春见等新品种,坚持走有机生产、种养循环之路。
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引领下,金山镇柑橘产业这棵“老树”近年来“新芽”勃发,也让这片绿水青山“流金溢彩”。目前,基地柑橘年产量75万公斤,年销售额达180万元。依托柑橘基地,张建华成立了公司和柑橘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和带动金山镇、牛华镇等地农户积极发展有机水果生产,逐步形成万亩、万吨新产品柑橘优势产业集群区。
以艳阳天柑橘基地为代表,五通桥区目前已发展种养循环面积1.5万余亩。五通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志彬告诉记者,目前该区正着力发展牛(华)金(山)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园区覆盖牛华镇和金山镇,共建有规模化生猪养殖场50余个和规模化养羊场1个,生猪产能达5万余头,现存栏生猪3万余头、山羊200余只。为解决养殖粪污的综合利用和零排放问题,各养殖场通过流转土地种植柑橘、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或与周边农户签订协议消化吸纳养殖场粪污,实现“猪+沼+果”或“猪+沼+菜”或“猪+沼+稻”等形式的循环种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