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雪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农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战场。作为山区农业县的峨边彝族自治县,现今有农村老人、妇女、儿童约3.4万人,是全县4.7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最为牵挂、最为关心的人,做好这三个群体的服务与关爱工作,成为全县基层工作最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今年7月20日,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印发通知,在全县农村创新开展面向老人、妇女、儿童的“亲情守护行动”,覆盖全县13个乡镇、91个村。这是峨边在创新推出“德古+亲情”工作法后,深化基层治理向乡村末端延伸,建立农村基层治理微观体系,实现基层精细化治理与服务的又一次尝试。如果说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是组织细胞,打通了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那么“亲情守护行动”就是试图深入细胞内核,聚焦“最后一米”,直接面对每一名群众的服务升级。
孝爱老人
“精神敬老”如何开展?
办好“集体贺寿”,开展“健康体检”,举办迎新“茶话会”,筑牢身心健康“双防线”。
“活到这把年纪了,居然还能过生日!”8月2日,一场特殊的“集体生日”在杨河乡高湾村举行,33名老人欢聚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热热闹闹共庆生日。
距峨边县城37公里的高湾村,65岁以上老人共101人。“由于历史文化原因,许多老人不清楚自己的确切生日,也没有过生日的经历。”村党支部书记曲别拉波说,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村里老人吃穿不愁,但精神层面仍需要关爱,进行集体贺寿,正是对老人的零距离温暖。
点燃蜡烛、带上寿星帽、唱起生日快乐歌,老人们开心地许下心愿,分享甜美的生日蛋糕。第一次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会”,大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回忆老时光,感叹今朝新生活。
这样的“生日宴”,峨边的农村老人很开心。
作为全县“亲情守护行动”的重要举措,各村为老人建立生日台账,固定每月农历初九为“敬老日”,对本月生日的老人“集体贺寿”,并在贺寿中加强群众关心政策、乡村重大事项的宣传。“我的丈夫和儿子都去世了,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过生日,共产党太关心我们了!”新林镇黄泥村1组,71岁的敖提玛玛第一次参加自己的生日宴,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各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通过“上门+集中”模式,对所有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建立体检台账;同时,各村还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在重大节日举办迎新茶话会,围坐一起吃“坝坝宴”,为老人们解难答疑、传递党的声音。“我们的年龄越来越大,党和国家的政策也越来越好。有这么多热闹的活动,还上门服务解决实际困难,让我们的生活和精神都富足!”老党员玛赫田加感慨道。
办好“集体贺寿”、开展“健康体检”、举办迎新“茶话会”,让老人们感谢党恩、感受幸福、感知亲情,也让孝老敬亲的中华传统美德浸润于基层,在峨边全县,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正不断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关爱妇女
业余生活如何丰富?
丰富文化生活,开办妇女健康讲堂,开展巾帼志愿活动,“授鱼”同时“授渔”,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走进黑竹沟镇,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美丽的彝绣。“我现在的绣品不愁销,客人还得提前预约呢!”马杵千村2组,贫困户拉各左支坐在家门口,精美的刺绣从她手中诞生。
峨边小凉山彝族刺绣有1700多年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峨边充分利用彝区妇女的刺绣特长,开展刺绣培训、发展刺绣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参加培训,我跟大家交流学习,研究新的花样和绣品。”利用业余时间刺绣,拉各左支一件绣品能卖两三千元,每年稳定增收1万多元。
在黑竹沟镇,面向妇女的技能培训不断,今年7月还开办了面点培训班。水饺、馒头、精品面点……理论教学和现场制作结合,让妇女姐妹们热情高涨,大家相互交流心得、品尝劳动成果,为生活和创业积累实实在在的经验。
过去留守在家、如今发光发热,农村妇女正撑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半边天”。关爱妇女,峨边全县“亲情守护”,从身心出发,让“半边天”不断迸发新的力量。
毛坪镇高山村,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组织开展家政技能培训、妇女健康讲堂等,依托省级非遗传承“毛坪山歌”,为山歌队、舞蹈队解决设备场地,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沙坪镇河沟村,党支部组建巾帼志愿者队伍暨文艺队伍,统一着装、添置设备,得到积极响应,大家踊跃参与“洁美户”表彰宣传,在人居环境治理中树立榜样表率;红旗镇四坪村,充分利用“坝坝会”宣传“关爱女性健康保障计划”,组织开展“坝坝舞”文化活动,引导妇女主动健身,提升精神生活品质。
丰富文化生活、开展健康活动、参加技能培训、主动志愿服务,妇女姐妹们如今活跃在农村基层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乡风文明的塑造者、村务管理的参与者、乡村治理的生力军,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也不断增强。这些巾帼合力的不断凝聚,正助推社会治理提升,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呵护儿童
学习成长如何护航?
开展“生日连线”,进行家访解忧,开办课外兴趣辅导班,用爱与关怀托起“明天的太阳”。
毛坪镇高山村贫困户惹几军里的女儿惹几花儿还没毕业,就已经通过“东西协作扶贫”在浙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样的情景,以前的她想都不敢想。
“我不想结婚,我想继续念书!”3年前,惹几花儿临近初中毕业,父亲惹几军里却和亲戚商量着,要为她早早寻一门亲事。闻讯的花儿哭着找到村里表达上学意愿。经过帮扶力量的多番努力,惹几军里终于转变观念,花儿也如愿进入学校学习。如今,花儿提前“订好”工作,惹几军里一家也吃了定心丸。
既要经济脱贫,更要精神脱贫。峨边深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抓住教育扶贫的“治本之策”,护航农村儿童的学习成长,改变孩子的未来,从而改变农村的未来。
“村里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暑期多是玩手机、打游戏、下河游泳,既无安全保障,又易养成不良习惯。”今年8月,沙坪镇河沟村党支部在团县委支持下,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七彩假期”暑期托班。南京理工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陪着24名留守儿童绘画、唱歌、跳舞,每一堂课都充满欢声笑语,让孩子们在爱的浇灌下成长。
呵护儿童成长,全县各村建立16岁以下留守儿童(生日)台账,结合近期生活、学习、孝爱情况,每月为过生儿童举办“云生日PARTY”,组织儿童在“亲情守护云家园”与外出务工家长视频,共祝生日快乐;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每月全覆盖家访16岁以下儿童,重点针对学习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开展摸排,建立关爱台账,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难题;同时,各村还充分吸纳乡村教师、退休干部、老党员等,根据儿童兴趣爱好开办“课外兴趣辅导班”,强化儿童荣誉感,培养儿童艺术情操,引导儿童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好习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爱与关怀补齐农村教育不足的“短板”,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不仅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也凝聚起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须深根牢
美丽乡村亲情守护
服务1.2万人次,矛盾减少了、邻里和谐了、群众满意了,农村矛盾纠纷较第二季度减少36%。
“外出务工是农村贫困群众脱贫摘帽主要途径,开展‘亲情守护行动’,全方位关心关爱广大农民工最为牵挂的亲人,才能守护好他们的后方家园,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峨边彝族自治县基层治理办负责人说道。
从7月开展农村“亲情守护行动”以来,峨边全县已召开各类亲情活动268场次,覆盖13个乡镇、91个村,参与活动的县级部门、乡镇机关、村“两委”干部2496人次,共服务农村老人、妇女、儿童达1.2万人次。
创新“亲情守护行动”,让老人精神有安慰、生活有照料,让妇女思想有交流、家务有帮助,让儿童学业有进步、成长有关注,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参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彰显党员干部的担当和作为。
青松直上云霄,离不开根须的牢靠——筑牢“根须工程”,峨边从“微观”切入、聚焦基层治理,让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不断下沉,让“亲情守护”的根须扎进广大农村,农村老人、妇女、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更有力促进了基层治理与脱贫攻坚聚合力、增活力、添动力,为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自开展“亲情守护行动”以来,峨边全县农村信访矛盾显著减少,邻里之间更加和谐,群众对干部也更加满意,凝结了扎实的经验和成果。据统计,截至10月底,全县农村矛盾纠纷由第二季度的866件次减少到553件次,减幅达36%;群众各级信访件次比第二季度减少23%,信访人员减少30%。
乡村治,天下安。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尊重农村特点,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增活力,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强保障,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扬正气,以德治春风化雨。“美丽乡村、亲情守护”,这就是峨边探寻乡村治理微观体系的初步作答!
(本版图片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