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国
《冲出横断山》,是吴惠英长期积累,激情书写的结果。它深刻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第一次见吴惠英同志是去年十月,在成都西边一个闹哄哄的小茶馆里。地方是我找的,离我住家近。她专程从乐山赶来,想跟我聊聊她准备撰写的一部反映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虽然明知自己谈不出什么道道,但在电话里听出来的作家的执着和热情让我无法婉拒。眼前的两杯清茶,飘着淡淡的清香,我们随便聊,三个小时过去得很快。后来,又通过电话和微信,简单聊了些该书结构和标题方面的话题。没想到,就半年多时间,还有疫情挡道,一部长达26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冲出横断山》的电子版就闪现在我眼前。
当晚读完前几个章节,第二天又放下手中正在撰写的书稿,一口气读下去。我被峨边彝族自治县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画卷强烈地震撼着,回想起和作者曾经的交流,心里不由得蹦出一句话:“冲出横断山,女作家吴惠英何尝不是如此!”四川“文学扶贫”的大工程中、大书架上,又跃出一部令人欣喜的力作。
小凉山地区有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巍峨壮观的高山与大河,更有位于北纬30°、闻名中外、具有“世界迷都”之称的黑竹沟风景区。“70后”的吴惠英,曾在峨边生活和工作了二十余年,对小凉山地区的一山一水饱含深情,对其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深深着迷。同时,她也为自己能够见证并记录“脱贫攻坚”这一段伟大的历史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冲出横断山》,是吴惠英长期积累,激情书写的结果。它深刻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已成为当今中国广大作家的追求和担当。女作家吴惠英,正是这样一位忠实的践行者。
这本书为何取名《冲出横断山》,吴惠英和我商讨过,她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小凉山地理位置处于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山势奇特险峻,属于横断山脉东南部边缘;二是山区的贫困犹如庞大的横断山,挡在群众和扶贫干部面前,闭塞的交通、落后的经济,重重艰难阻隔致富之路;三是远古彝族祖先从西北及青藏高原穿越横断山,历经艰险到达云南昭通和大凉山、小凉山,他们的迁徙史,显示了彝人世世代代为寻求幸福生活不畏艰辛的民族精神。这样的构想,铸就了这部书宽正面、大纵深的恢弘的艺术结构,读之犹如穿越一个充满历史纵深感和神秘色彩的艺术长廊。
以广阔的大视野认识脱贫攻坚。小作家写事,大作家写势。“泰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善于洞察世事,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直面重大题材,这是《冲出横断山》的又一大特征。本书着眼于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山区三重困难叠加的峨边彝族自治县,描述了从2013年到2020年,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个省定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群众走向富裕的坎坷历程。同时,也对山区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对长江上游森林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地探讨。
文学是人学。作者在书中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几十位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扶贫干部在党的号召下,齐聚峨边共同发力,最终使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美好形象。全书共七个章节,分别对交通、农业、教育、卫生、移风易俗、东西部扶贫、“百企帮百村”,以及援建凉山州美姑县等方面做了真实描绘,同时对小凉山古老的彝族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作了生动表达。字里行间,无不彰显出报告文学“及时性、在场性、思想性、生动性”的“四性”表达优势。
近几年来,四川省作协把“文学扶贫”作为全省文学创作的重中之重,用文学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作为“文学轻骑兵”的报告文学(非虚构),在四川“万千百十”文学扶贫行动中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和作品。这些作品,广布于全省21个市州,呈百舸争流的态势。四川报告文学作家们在作品的精神高度、思想深度、情感温度、价值力度等方面全方位发力,其作品以各自的秀色和风采,赢得了各级组织、各社会层面,以及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来自各级领导的相关批件中的肯定与鼓励,中国作协、四川省作协等机构组织召开的大大小小的研讨会上专家们激情澎湃的发言,以及报刊、网络的潮评,便是对四川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非虚构)作品质量的最好诠释。新出炉的《冲出横断山》,热气腾腾,当属“文学扶贫”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吴惠英对我说,她“用八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峨边的村村寨寨,看到最多的是乡村的变化,听到最多的是老百姓的赞叹。”这些变化和赞美的背后,是扶贫干部、驻村队员、“第一书记”的默默付出。他们不辞艰辛,年复一年地奔波忙碌在大山深处,为决战贫困奉献了智慧、心血乃至生命,他们表现出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与决心,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顽强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她。
“八个月的行走”,轻松一句话,字字都是金。近年来,四川报告文学(非虚构)创作热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报告文学作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报告文学(非虚构)创作中,着力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很好地履行文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报告文学被称为行走文学,须以脚为笔,以笔为剑。因此,直面现实,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既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职责,又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基本遵循;是对作家的最高要求,也是最低要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创作出接地气、有温度的报告文学作品,就要迈开双脚,走出办公室,走出书斋,深入到鲜活、生动的第一线,搞好调查研究,用铁脚丈量大地。在路上,心中才有时代,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吴惠英做得很出色。作为女作家,个中艰辛和酸甜苦辣的滋味,只有她自己才能深刻体会到。
此书问梓,想说的话很多,暂且打住。由衷地道一声祝贺!愿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四川有更多文学珍品杀将出来。
(本文为长篇报告文学《冲出横断山》前言,作者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委会委员、报告文学专委会主任,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