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万洪 范慧艺 本报记者 陈兴鑫
四年来,两地党政主要领导互访对接10余次,分管县领导对接50余次,共商脱贫大计,共话深厚情谊。
四年来,市中区向峨边派出帮扶干部229名;投入财政资金3315万元,引入社会帮扶资金1.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41个。
四年来,市中区80余名教师常驻峨边开展支教帮扶。通过“走进来+送出去”,培训峨边师资3000余人次。新改建村级幼儿园34所,着力解决山区幼儿入园难、入园远等难题。
四年来,市中区80余名医护人员常驻峨边开展医疗帮扶,实施医疗保障项目17个,新建专科科室3个。开展巡回医疗、义诊服务、健康教育等活动惠及彝汉群众55000余人次。
四年来,市中区对口帮扶建成36个种植养殖产业项目,实现帮扶贫困人口转移就业270余人。实施安全住房建设51户,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产业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8个。
四年来,两地各单位全域结对69对,双方对接次数200余次,捐赠物资折合80余万元,落实帮扶资金14.5万元,帮助建强基层组织,发展壮大产业。
四年来,市中区帮扶单位及援彝干部共受省级表扬个人18人次、集体5个,受市级表扬个人14人次、集体4个,受区县级表扬个人55人次。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川西南小凉山区,彝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是全省88个扶贫重点县之一,更是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自2016年起,按照省委安排,乐山市市中区对口帮扶峨边彝族自治县。
大渡河相连,乐西路相牵。“嘉峨”连心,双方建机制、重沟通,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扶治、扶制”同向发力,以“滚石上山”的韧劲,拉开了一场与深度贫困的“决战”。2019年,峨边彝族自治县成功脱贫“摘帽”,市中区荣获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集体,谱写了彝汉同步奔康的动人佳话。2020年,峨边彝族自治县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扶贫+扶志”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要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两地协同,通过“造血式”帮扶,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特色产业,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今年5月,彝族乡镇杨河乡张加村海拨1300多米的荒坡上,一个占地近8000平方米的养鸡场拔地而起,场内5栋上下8层的鸡舍已安装完成,已存栏鸡苗10万只,这是市中区牵头引进并投资的蛋鸡产业帮扶项目。
脱贫户偶能更者正忙进忙出地清运建渣,他高兴地说:“从养鸡场动工以来我就在这里打工,一天挣80元,一个月就是2000多元,还包一顿午饭。”
别看偶能更者现在干劲足,以前他是全村甚至全乡有名的难缠户,一家二大三小5口人的生活全靠他老婆打零工维持,他本人整日游手好闲、酗酒惹事。鸡场项目引进后,帮扶干部、村干部陆续找他反复做思想工作,激励他改掉恶习、进场务工、就近挣钱。偶能更者慢慢变了,体会到劳有所获的成就感,开始对生活充满信心,干劲十足,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项目每年预计销售收入600万元,可解决周边40余人稳定务工,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同时全乡6个村的群众每年还可以分红6万元。”鸡场负责人范学琼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中区共投入财政资金1163万元,带动社会资金1.1亿元,援建36个种植养殖项目。培训贫困人口360余人次,帮扶贫困人口转移就业270余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能力大大提高。
“扶贫+扶智”
教育扶贫从娃娃抓起
扶贫要扶智,治贫先治愚。在彝区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是启蒙幼儿心智的重要载体,是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峨边一直致力于“一村一幼”建设,市中区积极认领。
伴着朝阳,沙坪镇太坪村阿依园的孩子们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在幼教的带领下,孩子们唱歌、跳舞、数数,感受着学习的快乐。临近中午,老师们将政府免费提供的营养餐发放到孩子手中。
美丽的太坪村阿依园是市中区全资援建的“一村一幼”标准化幼儿园之一,可接纳该村所有适龄儿童。很多只会说彝语的孩子在村幼学会了标准普通话。刚入园时,3岁的介赫加旺还不懂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慢慢在老师教育下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也正用行动影响着自己的家人。
四年来,市中区投入财政资金1325万元,新建25所和改建9所村级幼儿园。其中新建的双河幼儿园是全县最好的幼儿园,引入日本先进的巴学园教育理念,也成为峨边职业教育中学的幼教实训基地。
同时,市中区还派出80余名援彝教师,帮助峨边培育一支“带不走”的师资力量和管理队伍,有效提升彝区教育教学质量。实现28个学校的结对支教,结对学校捐资捐物价值50余万元,争取社会爱心人士、团体捐资助学190余万元,为彝区控辍保学工作贡献力量。
村幼建设、学校结对、支教下乡、义教指导、送教上门、爱心帮扶……涓涓细流汇入大海,点点星光璀璨银河。教育的火种点燃大山孩子心中的希望,发奋读书,到外面去看看世界,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扶贫+扶治”
真情守护“彝乡健康”
常年交通不便,导致峨边医生流失,医疗能力薄弱,危重病人只能异地就医,成本增高,对于贫困群众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还有什么需求吗?”“峨边缺医生,老百姓看病很困难,能不能多派点医生过来?”这是对口帮扶开展不久后,在一次峨边和市中区主要领导对接会上的一段对话。应此要求,市中区先后选派80余名医护人员常驻峨边。
贫困户徐加礼从小脊柱侧弯,丧失劳动力,家境一贫如洗。2018年10月,区人民医院援彝医生骨科专家许文明为其手术,通过政策解决近10万元费用。徐加礼不仅人生中第一次挺直了腰杆,还拥有了劳动力,这也是峨边医院双髋关节置换手术零的突破。许文明牵头筹建峨边骨科,填补空白,两年来带领本地医生完成手术916例。也助推峨边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次、医疗收入大幅提升。
“我们缺麻醉科医生。”峨边缺什么,市中区就提供什么,精准帮扶。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王程在峨边创造多个“首例”:首例97岁老年病人下肩关节置换术麻醉,首例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首例大出血产妇和胎心消失新生儿抢救等,为350例手术保驾护航。
疫情期间,市中区派出疾控专家不分昼夜奋战在峨边抗疫一线,指导群众科学预防,护航复工复产复学。由于峨边不具备评残资质,市中区组织骨科、神经内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专家到峨边进村入户评残,接受评残咨询1500余人,为300余名残疾人出具鉴定表。
除人才支持,四年来,市中区投入资金235万元实施医疗保障项目17个,定向捐赠30余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帮助县医院新建甲状腺、病理、骨科等3个专科,为4家医院新增中医馆、数字化门诊等。先后有42项新技术项目在全县推广,通过讲座、观摩等培训指导峨边医技人才9000余人次。
“扶贫+扶制”
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小凉山彝区曾经一步跨千年,部分山区乡风习俗较为陈旧。在全县统筹之下,驻村工作队深入一线,通过党建引领、建章立制、普法普规、用心用情,增强基层治理能力,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市中区援彝干部驻果山村第一书记陈俊成功解决了一起群众纠纷。今年初,村民宋芳国来反映:“范大香将马拴在地里,损毁了大片树木。”村民的事无小事。陈俊立即上门了解情况,组织村矛盾调解委员会摆事实讲道理,终于达成了双方认可的调解决定。
这是市中区派出的35名驻村帮扶干部参与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他们与村“两委”在各村组织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矛盾调解委员会、志愿服务队,将党员、乡贤、“五老”人员、群众代表、帮扶责任人等凝聚在一起。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双高”治理、环境整治、尊老爱幼等工作,成为维护当地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针对部分彝区群众纠纷比家支、婚嫁比聘礼金等陈规陋习,在全域结对中,市中区民政局协助峨边县民政局制定了《峨边彝族自治县新版村规民约》彝区版和汉区版,倡导践行卫生文明新风、勤俭创业新风、遵法守约行动等,助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
四年风雨,四年磨砺,艰难困苦隔不断两地情深。收官在即,市中区将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强力助推峨边彝族自治县实现绿色崛起美丽发展!
“彝路”同行,“彝嘉”相亲。
本版图片由乐山市市中区援彝工作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