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只有“如何干好”的问题。要规划乐山的发展,就不能不找到乐山在双城经济圈、甚至在全国的准确定位;要找到自身的长处,发现短处,取长补短,才可能有真正的“融入”。
笔者认为,要优化企业家精神与现代治理体系匹配。
企业家精神是什么?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的发动机,是一种“创造性破坏”(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语)的能力。企业家精神是把经济活动当成一种事业来追求的精神,把企业发展看成自身的一种任务和使命,而不纯粹是为了挣钱;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乐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视自甘平庸老死床箦为耻辱;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严谨簿记和合理规划的理性精神,拒绝“哥俩好”的江湖义气和糊涂账,拒绝政商关系糊涂不清。如果缺少了企业家精神,再丰富的自然资源、再优良的基础设施,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部分人员的企业家精神薄弱,主要表现在部分消费意识太强,生产意识不足;小富即安,不愿冒险;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在“二类区域”,不敢也不愿为天下先。很多人的口头禅就是“我们不能跟成都重庆相比”。
近年来我们常讲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这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路的革命性转变。什么是现代治理体系?现代治理不是一方高高在上的统治或者管理,而是各方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利共赢。现代治理要求充分发挥各方的主体性,共同参与社会的改革和建设,风险共担、成果共享。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一个良好的规则体系和营商环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经营某些项目,但在实行法治化的市场准入机制时,除非确实关系国计民生,否则不能排斥特定的市场主体。什么是治理能力?就是各级政府和干部要善于在现代治理体系下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规则严了、责任重了我就不干事了。一些干部信奉“洗碗越多摔碗越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本质上还是治理能力不足,不适应现代化的治理体系。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靠几次讲座几次培训就培养得起来的。归根结底要靠干部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经济建设和治理活动,唯有在事上磨练,才能知得真、站得住。对各级干部,搭梯子不如压担子。
企业家精神和治理体系之间还不是很匹配,主要表现在社会对企业家精神不足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如对跨地区打工、小微型企业创业等工作,一部分人认为意义不大,认为只能解决“低层次就业”问题;对极少数干部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认识不到位,简单地归结为思想认识问题;也有些地方干部积极性很高、点子很多,但是群众畏惧风险、积极性不高。个别地方有一点“叫群众干不如自己干”的消极情绪,服务型政府的观念不够强。
有效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把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培育现代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结合起来,要在成千上万人的实践和试错的基础上,找到乐山的优势和定位。这个优势和定位,当然需要政府去研究、规划和推进,但是更需要各类主体的参与。现在有的地方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很高,工作思路很清晰,但是没有人去投资去冒险;有的地方干部累得不行,群众在旁边说风凉话。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长期来看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凭借有效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与定位转变观点,主动作为,才能真正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如果从相反的思路入手,总是寄希望于成渝的产业能够“转移”到乐山、成渝的财富通过各类消费活动“涓滴”到乐山,虽不能说全无成效,但是成效终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