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要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当前,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许多中小学生并不喜欢劳动。就像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所言,近年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的确,纵观我们周围,只要一提及孩子,家长们谈论的焦点往往是哪家的孩子考上了某某名校,哪家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说者自豪,听者羡慕。而像勤快、爱劳动这样的优点,往往只能作为补充,轻描淡写地被提起。
劳动光荣,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可如今却变得不那么体面,有的人甚至直接把劳动与体力、脏活、收入低挂钩,这样的思潮势必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其实,劳动绝非单纯的卖体力,同样需要技能。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有一点必须要让孩子们知道,幸福生活建立在辛勤劳动之上。
此次,教育部下发的《意见》十分及时和必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每个学习阶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为了保证劳动教育能够取得实效,《意见》指出,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劳动创造美,劳动最光荣。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劳动的种子,教会他们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今后的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