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参加家长会,因为第二天就是“母亲节”,班上组织了互动感恩活动,学生们上台表演节目,交流体会和感受。我感觉这次家长会,是自孩子上学以来最有意义的一次家长会。
最有意义,是因为这次家长会,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生活,怎样追求幸福生活。排在幸福生活首位的,第一位的,是教养。有教养的人,是很有修养的人,很有礼貌的人,很尊重又很理解他人的人,懂规矩、守规则又给大家带来愉快欢心的人。教养不是先天得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教养,主要来自家庭的培育,父母的影响。
最简单的教养,是说话有礼貌,做事懂规矩,待人很真诚。说话有礼貌,就是对熟悉不熟悉的人,都不粗声大气,吆五喝六,更不马脸做色,让人看着很不舒服、很不爽快。做事懂规矩,第一位的,就是守时。不迟到不早退,不仅上学的时候需要,而且工作的时候更需要。《史记》记载:使张良成为千古第一谋士的那个老人,首先考量的,就是守时。《西游记》里,教孙悟空本领的师傅,要求的也是守时。因此,守时,是人生幸福的第一个关口。这个关口过了,才能够过第二个关口,第三个关口。
排在懂规矩第二位的,就是守纪。人,生来不自由。不仅有大自然的约束,还有很多人为的约束。习惯是很好的约束。习惯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也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相处的原则。不遵守习惯的约束,等到法纪来约束的时候,已经晚了!因而,最重要的约束,是习惯。习惯好的人,就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活得很自在,又不违反习俗,更不违反纪律、法令。
习惯,有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等等。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几乎是等同的,在所有的习惯中,是排在第一位的。有了好的生活习惯,其他习惯也就比较容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或者是行为习惯,首先是待人有礼貌,不说粗话、脏话,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卫生,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等。其次是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娱乐有度,会合理分配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等等。三是好学。好不好学,与父母、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至于父母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几个,子女也有成就,也干大事,那是对学习的误解。
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有很多种。读书是学,为人处事也是学,学手艺、干活路,更是学。不识几个字,不等于没有学。学为人、学处事,比学知识、啃书本更为重要、必要和紧要。社会生活对人的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细胞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大。我国的传统教育精神,是陶养德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待人处事。西方的教育,注重养成有教养的绅士,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强调服务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等等。古今中外这些优秀的教育成分,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有好的家教,才会有好的社会教育、课堂教育。好的家教,传统的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诸葛亮、曾国藩的《诫子书》,等等。但是,仅有这些《家训》《诫子书》,还是不够的,远远不够的,还要劝孩子读一读荀子的《劝学》,韩愈的《进学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孟子的《告子》,看一看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具有广阔的视野、开阔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兼容的气度、良好的心态,才能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乐山史上有嘉定“四谏”、南安“四费”、文豪郭沫若、辛亥名将熊克武、经学大师廖平等等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而今,所有的家庭,教育孩子有礼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勤学习,爱劳动,尊重人,理解人,等等,应该是不难的吧!可行的吧?
史上“孟母三迁”,俗话“跟好人学好人”,都表明外部环境的作用。要使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时尚,成为风气,成为传统,离不开教育部门的规划和倡导。只有教育部门的规划和倡导,才能引领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共识,成为普遍的现象和行为。舍此,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