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专题
     
本版列表新闻
~~~——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见闻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朝索玛花更艳
——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见闻
陈宏杰
建昌古城新貌 买锐 摄 泸沽湖美景
参观彝海村脱贫村史馆
盐源苹果大丰收
邛海湿地让人流连忘返
西昌唐城夜景 文宇 摄

  ■ 记者  陈宏杰

  10月末的大凉山,早已没有了火把节时的骄阳高温,蓝天碧水间的连绵大山上铺满了绿色和黄色、红色相间的树叶山花,用“风景如画”来形容恰如其分。正值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前夕,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迎头赶上,来自新华社和省内外20余家媒体30余名记者走进西昌、盐源和冕宁,一番走马观花,自然少不了殊多美丽的邂逅、留下满满的记忆。

  昔日“一步跨千年”迈进新社会  当今“十载胜往昔”奋进新时代

  众所周知,1950年凉山解放,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人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州人民的不懈奋斗和众多部门单位的对口帮扶、爱心人士的倾力支持,凉山已经在2020年底成功脱贫、实现全面小康。

  “现在的日子过得跟苹果一样甜。”

  盐源县兴隆镇现代苹果园区,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林间,工人忙着采摘,运输苹果的机械车来回穿梭。

  “甜,太甜了!”达州日报副刊部主任郝良摘下一个苹果,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汁,甜蜜的味道沁人心脾。

  记者尝到的甜,是个人的感受;盐源苹果为农民带来了收入,才是生活的“甜”。

  在村民童文芬家,门口贴着大红门联:“好景迎来千秋福,春风送进八方财”。院子里花团锦簇,桂花飘香,400多平方米的楼房宽敞明亮。

  “我们没什么文化,全靠政府带领和支持,现在家里种了70多亩苹果,加上其他种养项目,每年毛收入能达到100万元,现在的日子过得跟苹果一样甜!”童文芬说。

  “反正我就觉得盐源苹果比其他苹果好吃,每年我都会来买走200吨左右。”浙江水果收购商贺军说,他从2015年就开始“锁定”盐源苹果,每年8月起,当盐源早熟品种一上市,他就会到盐源住上3个多月,守着给客户们发货。

  据了解,盐源苹果自1958年引种试栽发展至今,历时六十多年。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四川省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的51%和65%,苹果从业人员9.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58%。2022年全县苹果总面积为42.2万亩,年产量60万吨,带动农户19860户户均增收110775元,脱困村苹果种植面积17860亩,涉及22个村,带动1488户脱困户户均增收21505元。

  今年8月,一箱箱苹果从盐源被送上出口越南的货车,盐源苹果实现了攀西地区苹果的首次自营出口,为盐源县果农增收致富开启新征程。

  汽车越过一座座山头,驶进冕宁县宏模优胜社区万亩油橄榄现代林业园区。这里正在打造一个集观光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公园。

  在依托园区成立的元升集团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将一颗颗嫩绿的油橄榄倒入先进的榨油机器,通过一系列工序后,鲜香的橄榄油被冷榨出来。

  “我们结合本地气候特点,严格参照世界优质冷榨橄榄油果实采摘标准,生产出的橄榄油达到了全球不到2%产量的生饮级别品质。”元升集团董事长林春福向记者介绍。

  2011年,台北客商林春福放弃了在东莞做得风生水起的工艺品制造生意,执意来到冕宁试种橄榄。经过11年的发展,当初的600亩“试种果”已发展成25000亩的油橄榄庄园,种出了世界顶级的优质油橄榄。

  现在,油橄榄基地年用工量达到10万多人次,已带动宏模、泸沽、河边、漫水湾镇6800多户农户增收。未来,基地产业还计划扩大到10万亩,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邛海边,西昌市大石板古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大力发展以民宿为主导的村域产业,让曾经破败的村落按下“重启键”;螺髻山下,安哈镇牛郎村正大酒业带动周边村民种植葡萄、提供就业岗位,在西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脱贫攻坚的例子举不胜举。“群峰嵯峨,四时多寒,是为凉山”。这里,曾经是中国最边远、最落后、最艰苦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在脱贫奔康的号角下,如今的凉山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乐,学有所教……凉山,和全国人民一道,迈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这里有诗和远方  “值得向世界推荐的名片”

  到凉山必游邛海。

  邛海古称邛池,紧邻西昌市区,其形状如蜗牛,水域面积约31平方公里。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可谓“一波碧水千般风情”,如今经过精心打造的邛海湿地,号称目前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是当地人休闲娱乐的不二之地。秋天的邛海湿地,蓝天白云倒映水中,空中飞鸟成群结队。漫步38公里多长的环湖步行廊道,满眼绿色植物沁人心脾,清新的空气、银色的沙滩让人流连。凉山日报副总编辑何万敏作为资深的当地媒体人,向同行们透露,西昌位于川西高原、海拔1500米~2500米的安宁河平原,冬季气温十分宜人,北方的很多老年游客常年来此“包房”过冬,还有不少人携家带口来到邛海边过春节。只可惜记者们行色匆匆,只能浮光掠影。

  它被誉为“东方女儿国”,神秘而浪漫。

  作为镶嵌在川滇两省交界处的“高原明珠”,泸沽湖有着天工开物的山水之美,更有世居湖畔、古老而神秘的摩梭人。泛舟湖上,湖水清澈见底,一朵朵白色的海藻花随波舒展,慵懒的芦苇摇曳生姿,成群的海鸥围船飞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到泸沽湖,这里世居着8000多摩梭人,至今仍保持着“母系大家庭”和“走婚”习俗,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部落和人类社会“活化石”。民国时期当地土司喇宝臣从雅安官府娶亲迎回“末代王妃”的故事至今流传,她的一句话“人生就像三节草,不知道哪一节好”让人回味。泸沽湖摩梭博物馆的解说员能说会道,直言“走婚”其实同内地的同居“试婚”差不多,一旦有了孩子就会固定下来,没有外面传说的“夜夜做新郎”那么玄乎。但是“走婚”回避了夫妻离婚时的财产纠纷、孩子抚养问题,自然没有了法庭上怒目而视、互相指责这一幕。一众记者听罢,纷纷点头认可。

  一路行来,记者们感叹泸沽湖之美,更感叹这份美丽背后的精心呵护。

  盐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厚屺介绍,近年来,盐源县科学推进泸沽湖保护与发展,建成并运行了污水处理厂,改善湖水水质,恢复核心景区风貌,经过多年坚守和保护,泸沽湖自然生态和摩梭传统村落基本没有受到破坏,保存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5个,母系大家庭、阿夏婚姻等古韵犹存,泸沽湖亮海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7条入湖河(溪)流及1个出水口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6%,景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优良天数达到100%,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西昌,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南方古丝绸之路重镇。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建昌古城位于西昌城区东北部,2021年9月,当地全面启动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今年国庆期间开始接待游人。今年9月,这里再添城市新地标——唐园。

  一入唐园,梦回唐朝。走进建昌塔、巂州阁、巂州楼(邛都楼)、古城墙遗址(唐文化展览馆),唐代巂州古城悠远的历史风貌再现;走进唐风广场、唐韵广场、唐乐岛、书香广场,大唐巂州城鲜活的生活图景历历在目;走进望舒亭、仰止亭、祈福亭、梦缘楼、唐韵亭等唐式建筑,一览大唐建筑之雄壮;走近支格阿鲁、邛海传说、月亮女儿、南丝佛韵、千年古道等雕塑,倾听南丝路上丰富多彩的故事传说。

  据介绍,“唐园”的建成是西昌围绕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目标,深入挖掘古城文化内涵,尊重敬畏历史、赓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的现实样板,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彰显了西昌“看得见历史、读得出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已经成为西昌城市文脉最生动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凉山是四川省西南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风光无限。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凉山形成了“一核四区三带多点多线”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五年间累计接待游客2.0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04.65亿元,占全州GDP的24.4%。

  各民族携手并肩向前进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凉山是多民族聚居地,有14个世居民族,47种民族成分。

  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厚重深邃的民族文化、

  异彩纷呈的人文风情,构筑了各民族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精神家园。

  在凉山,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

  杜鹃花,彝语索玛花,是凉山儿女心中的幸福之花、快乐之花、团结之花。走进凉山,记者们亲身感受到了大凉山各族人民像索玛花一样的生活,也感受到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氛围。

  87年前的1935年5月,在冕宁,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先遣队刘伯承司令员和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为红军顺利通过百里彝区以及此后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壮丽诗篇。

  多年后,记者们在彝海边重温了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历史,也见证了彝海结盟新的传奇:距彝海结盟纪念馆几公里之外,曾经的贫困村“彝海村”已经变成了面貌一新的彝海村结盟新寨。

  这里同样离不开党的关怀。2016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的对口援建下,依山而立、错落有致的36栋民房、1栋幼儿园综合体和4栋彝家乐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在美丽的彝海湖畔落成,这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结盟新寨”。同时,在四川能投集团的支持下,彝海村纳入彝海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彝海村村委会副主任毛金全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村里正在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并依托彝海结盟遗址旅游景区打造旅游民宿,以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成果。”

  在凉山,城乡各处随时可以看到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宣传栏、标语牌,氛围浓厚。建州70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已经融入凉山融入各行各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已经扎根到全州各族人民心中,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10月下旬,早已过了漫山遍野索玛花开的季节,但是记者们依然感受到,凉山各族群众心中的索玛花常开不败,正斗志昂扬地奋进在建设现代化凉山的大道上……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凉山州委宣传部提供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教育
   第04版:专题
今朝索玛花更艳
乐山日报专题04今朝索玛花更艳 2022-11-14 2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