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生 袁思维 记者 赵径 文/图
11月8日,四川省第二届“美丽乡村健康跑”示范活动暨“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活动在沙湾区举行。“跑马”观花,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渐次打开。
近年来,我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城乡风貌、实现全域共富的重要载体,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等为具体建设内容,大力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带、示范片区、示范村庄建设,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占比超过65%,3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区县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井研县成功创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千村示范工程”试点县,峨眉山市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累计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2个、成效显著县1个、重点帮扶优秀县1个,先进乡镇7个,示范村67个、重点帮扶优秀村10个。
基础建设 打造乡村新景
“这条路修好后,下雨天出门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运送农产品都要快很多!”……沙湾区沙湾镇二峨山村即将完成硬化的村道,广受村民期许。
提起以前泥泞不堪的村道,二峨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小平深有感触:“我们这里山高路陡,每逢下雨,会有不少摩托车在路上滑倒,小汽车也爬不上去,道路硬化后,村民雨天的安全出行便有了保障。”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我市不断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国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5个,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新(改)建农村电网552公里,实现村村通动力电,户通电率达到100%;4G网络覆盖率提高到97%,农村“雪亮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光纤全覆盖,通达率100%;农村自来水基本普及。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背后,是基础设施和长效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市常态开展“五清”行动、“三大革命”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累计完成“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400个,新(改)建农村户厕20.78万余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完成“千村示范”工程项目247个,82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村占比达74.7%;实现村民小组专职保洁员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
沃野生金 夯实产业根基
乐山优越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孕育出品质独特的“峨眉山茶”。近日,第十一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开幕,我市作为主题市亮相,设立专门展示展销区,5个区(市、县)、45家茶企集中展示。4天时间,通过线上、线下及协议销售,订单超4200笔,销售茶叶重量超48.8万公斤,总金额超2590万元。
美丽乡村需要美丽产业。不只“峨眉山茶”,我市还绘制了《乐山市农业四大产业集群布局图》,加快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全市累计培育峨眉山茶139万亩、晚熟柑橘26万亩、道地中药材35万亩、林竹460万亩。启动“百园千亿工程”和“211”园区培育计划,全市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6个,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1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
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引领带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助推剂”,我市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特色产业优势凸显:“竹叶青”单品绿茶类产值突破10亿元,居全国第一;高端茉莉花茶年产量0.3万吨,产值全省第一;“峨眉山茶”入选全国十大绿茶区域公用品牌,获2项国际金奖,茶产业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一。市域中药材资源2900多种、占全省的73%,蕴藏量100万吨以上、位居全省首位;泽泻种植面积5万亩、全省第一。全市高山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量65万吨;高山蔬菜直供港澳备案基地1.21万亩、位列全省前列。
乡风和谐 点亮“文明之灯”
评选“洁美家庭”“致富能手”“积分冠军”;组建司法行政工作站,为村民提供专业法律咨询;筹建村民议事会,举办“坝坝会”“户长会”,共商日常村务事务;制定村规民约“三字经”……井研县研经镇王家沟村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创新实施“村民积分制”管理,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走出了乡村治理的“王家沟路径”。
为推动乡村治理高效,我市建立了“一核为主、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强化村民自治,推广“三红”工作法、“阳光问廉”坝坝会等做法,深化“文明诚信积分管理”,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着力构建“一次就好”便民服务机制,将835个村级闲置阵地改设为便民服务站点。带动1镇6村、6镇55村创建为全国、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文明乡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精神基础。近年来,我市分别培育11个、22个、327个全国、省、市文明村镇。持续开展农村传统文化挖掘保护,沐川草龙、西坝豆腐等24个项目进入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名录,完成“青衣江茶手工制作技艺”和“小凉山彝族刺绣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项目。培育良好家风,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嘉州”活动,深化“十爱”示范家庭、最美家庭、“乐山好人”等评选表扬;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整治高价彩礼,有效革除陈规陋习,不断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