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08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犍为文庙
文脉根深源远长
唐诗敏
犍为文庙 孔胜 摄
万仞宫墙 犍为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犍为出土的青铜文物现陈列于启圣宫内 记者 唐诗敏 摄
《儒在犍为·大成礼赞》演出现场 犍为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供图

  ■记者  唐诗敏

  犍为文庙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历经三迁三建,十三次修缮。现位于犍为县玉津镇南街,占地24000平方米,在全国现存1500余座文庙中,规模居四川第一、西南第二、全国第四。犍为文庙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其规模和部分建筑与构件保存了明清时期的遗制和遗物。

  犍为文庙1996年被公布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庙弘文兴教化,犍为古郡壮西川。”师从著名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罗哲文老先生曾为犍为文庙题下此联。

  八月晴空,蝉鸣此伏彼起。犍为文庙古色静谧,殿内柱础、栏板的精致石刻和金黄、碧绿的琉璃瓦,讲述着中华文化的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见证“犍史” 世代重视

  “文武官员在兹下马。”据《犍为县志》记载,下马碑曾立于犍为文庙大门前,可见文庙在等级制度严苛的中国古代,地位非同一般。

  现今,乐山境内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的文庙共2处,一处位于中心城区月咡塘街,另一处则是犍为文庙。

  为何是犍为?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诏令天下州县皆得立孔子庙,自此学始有庙,故文庙又称孔庙、学宫,古人入学时必先在此“释尊”先圣先师,然后入内学习。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犍为郡设立;隋代之后,犍为县设立。首位对《尔雅》作注的汉名儒扬雄寄居犍为留下子云亭,北宋名流邵伯温寓居犍为建立安乐窝。一度作为地方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之地的犍为,设立文庙,理所应当。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犍为始建文庙,建址于惩非镇(今清溪镇)沉犀山东面。后来,文庙重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建址于玉津镇。千年文庙,经历兵燹、火灾,数次搬迁,见证了朝代的兴衰与更迭,唯一不变的是,历朝地方官和广大老百姓均认为文庙极其重要。

  清乾隆三年(1738年),县令宋锦来犍上任。他见文庙残破颓废,便同教谕杨思溥率僚属绅士募资,修葺扩建。这次修葺,工程浩大,历时六年之久。犍为进士李拔曾在竣工之时撰文《重修学宫记》。文章描述:“落成之日,虽深山穷谷,白发黄童,咸跂踵延颈,愿得一至,以观学校之隆也。”他称赞此举:“公之大有造于吾邑,将与文翁同其不朽也已。”

  再观今日文庙,坐北朝南,对称布局,自南始,“万仞宫墙、灵星门、泮池、大成门、拜台、大成殿、启圣宫”等依次布列中轴线上,合于礼、规乎制的同时,步步登高,错落有致。

  工艺绝伦  故事入胜

  犍为文庙,远看气势波澜壮阔,色彩富丽堂皇,造型优美飘逸;近看工艺巧妙绝伦,尤其是殿内留下的石刻,更是非同凡响。

  “拜台是祭孔的主场所,其栏板上共刻有160只蝙蝠,但造型各异,无一雷同。历经600多年,保存依然完好,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与精心。”犍为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冯春娴感叹。

  除了拜台,大成殿更是彰显了犍为文庙曾经的辉煌文明。“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殿前的大成门只逢祭祀大典时开启。

  记者步入大成殿,仔细抚摸柱础,巨石发出日久弥新的黑色光泽,石面的龙凤雕刻鳞甲清晰,飞跃姿态栩栩如生。

  “柱础的石材出自犍为,当年诸葛亮曾在犍为罗城镇铁山炼铁,用以锻造兵器和农具,可见犍为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犍为学者段中济介绍,“2003年,犍为文庙在修葺时,挪开了原设于大成殿内的讲学台,发现了过去‘不曾露面’的柱础。大殿布局经过还原,有游客看柱础色泽不一,以为是现代人另设,其实它们都是保存了好几百年的古董呢。”

  文庙修建有其规定的建制和结构布局,犍为文庙与国内其他文庙不同之处在于,泮池位于灵星门之后,而且“万仞宫墙”四字的题笔故事也十分有趣。

  “万仞宫墙”是文庙的“标配”,此名出自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山东曲阜文庙此四字是乾隆皇帝御笔。然而在犍为,世人传说“万仞宫墙”的提笔者并非地位显赫之人,而是出自清代咸丰年间一位正服刑的囚犯。应县官要求,该囚犯一挥而就,引来围观百姓一片喝彩。

  时过境迁,这一离奇的传说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究,但它却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为犍为文庙赋予一层神秘面纱。

  儒在犍为  学在文庙

  近年来,犍为县提出:“道在青城,佛在峨眉,儒在犍为。”

  “犍为文庙,最开始称为学宫,别看现在殿内塑像众多,但这里曾经并无塑像。文庙一直是犍为重要的办学场所,不论是学塾,还是近代中学。”冯春娴告诉记者,“历史上,犍为曾出过24名进士。1943年,犍为女子中学创办之地便在文庙之内。1950年,犍为县高中部并入女中,更名为犍为一中,直至1997年。”

  在无数学子青春的奋斗故事中,犍为文庙是美好而隽永的。

  1984年,犍为作家张建红从五通桥竹根中学毕业,他因高考失利,遂前往犍为一中复读。而今,他在《犍为文庙记》一文中,重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文科补习班教室在现在的启圣宫里,住宿则在现在的东庑阁楼上,睡地铺。在文庙的一年里,基本也就是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在那样的氛围中,感觉自己进步特别大。一年后回到五通桥参加高考,结果考上了重庆师范学院。文庙于我,有再造之恩。”

  建筑空间本身具有符号意义,如同艺术馆造型总是别具一格,学校也自有其适当的模样。和张建红一样,有幸在数百年建筑里耳濡目染的同袍,大概更能体会。

  今时今日,每逢中、高考,仍有学生前往犍为文庙,在拜台两侧系上红丝带,祈愿中榜。与此同时,犍为文庙也有了多重身份: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儒家文化普及基地、乐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乐山市研学基地。

  2019年9月28日,儒家文化实景剧《儒在犍为·大成礼赞》首演。该剧全面细致地诠释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犍为文庙的“祭孔礼仪”。剧著者段中济说:“自明朝开始,祭孔一年两次,分别在春季和秋季。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受世人尊敬,儒家文化中的文明美德,希望也能代代相传,源远长流。”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犍为文庙 文脉根深源远长
太白诗意秀峨眉
珍视“博物馆热”背后的文化寻根需求
报头
乐山日报一版要闻01犍为文庙
文脉根深源远长
2022-08-28 2 2022年08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