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诗敏
文保档案
灵宝塔位于乐山中心城区东南方、乐山大佛景区内,因地处凌云九峰之一的灵宝峰,故曰灵宝塔。又因其筑成或修缮后,通体粉刷成白色,俗称白塔。也有大佛塔、凌云塔等别名,其实塔自铭曰“释迦舍利宝塔”。
灵宝塔是十三层密檐式方形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刹已毁。灵宝塔现残高29.29米,塔内中空,每层塔身四面正中皆有券顶小龛。
灵宝塔的建造时代学术界有唐建和宋建两说,未成定论,故1956年该塔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笼统称唐宋塔。2006年,灵宝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有九峰,秀若芙蓉。”古代,凌云山亦称九峰山。自远处观望,九峰分布于乐山大佛身后,如莲花盛开时的花瓣,参差落错。
而今沿江漫步,灵宝塔虽不似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但由于其位于九峰之一的灵宝峰至高处,亦显得醒目小巧精致。
千年古塔 亦塔亦景亦航标
千年古塔,无尽风霜。塔身的斑驳痕迹勾勒了古人的智慧与塔的年轮。为了更好地保护灵宝塔,如今此塔已不许游客进入,只可近距离观赏。但在市民马锐的记忆中,登灵宝塔是他孩童时期一次特别“神奇”的经历。
“小时候,大人们说登上灵宝塔,就能俯瞰整个乐山城。对此,我总是满怀期待。”提起登塔,马锐的眼睛亮晶晶的,他说,“记得那会儿我还在念小学,塔内只有唯一一处狭窄的步梯,我小心地拾级而上,在塔的最高层眺望,江河滚滚,山川瑰丽,城市的楼宇如大小不一的方块积木,太神奇了!”
随着城区外延不断拓宽,登塔远观已无法将全城尽收眼底,但灵宝塔的历史文化价值,远不止“送我上青云”这么简单。灵宝塔建造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魏奕雄曾在《乐山灵宝塔》一文中指出,塔本是古印度的佛教建筑,用于藏放僧人骨灰、舍利子和经卷以及其他珍宝,故称佛塔或宝塔。民间传闻,灵宝塔是建造乐山大佛的海通禅师的舍利塔。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张宇指出,此传闻尚无史料可以佐证,但灵宝塔的性质确是舍利塔无疑。依据有两方面:一是在灵宝塔塔身南面第三层外檐有一竖体匾额,内刻有“释迦舍利宝塔”;二是1989年工作人员修缮灵宝塔时,发现了一块“天圣十年四月十九日塔主僧浩辞世”铭文传,明确了塔主是一位法号为“浩”的高僧,此塔是他的舍利塔。
灵宝塔虽是高僧舍利塔,但却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它可以是市民登高望远的最佳观景点,可以是“睡佛”的景观组成,也可以是船只航行的航标。
魏奕雄指出,古代大渡河与岷江汇合处正对着灵宝塔,可大渡河水流湍急,但从上游顺流而下的船只,只要对准塔身,便不会偏离主航道而撞上险滩暗流,能够免受倾覆之灾。
“百家争鸣” 建塔年代激发想象
“九峰向日吟江叶,三水通潮抱郡楼。”不知清代诗人王士禛感叹三江潮涌的盛景时,是否就驻足于九峰之上的灵宝塔处。其实,关于灵宝塔的故事,最精彩的莫过于建造年代的“百家争鸣”。
古往今来,有人说灵宝塔建造于唐代,有人又说是宋代,甚至有人说是隋代。到底是哪个时期?隋代修建尚无发现凭据,但唐、宋修建的佐证史料倒是不少。
据明《嘉定州志》记载:“唐时建,十三级,中空,石磴可登。”清《乐山县志》记载:“凌云浮图,在灵宝峰巅,高十三级,唐时建,中空,石磴可登。”两个史料明确说灵宝塔是唐时建。
持宋建说者,主要是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他曾于1990年到灵宝塔亲自考察,其著作《中国古塔精萃》认为:“这一塔是北宋初期建造的,它的式样与西安、河南地区的唐塔式样相仿,颇有唐代砖塔的风格。”
市文管所彭学艺曾参加过1989年灵宝塔的大型维修工作,先后发现四块极为重要的纪年铭文砖,其中三块砖皆为北宋“天圣十年”题记铭文砖。“天圣十年”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即公元1032年。
“有人可能又说,此塔是唐代建成,后宋人进行了维修,所以才有这些砖。但我们研究发现,这些砖的大小、形状、火候、颜色等与塔身砖一致,而且与塔身砖的粘接成分也是一样。据此,我们得出灵宝塔建造于北宋天圣十年,但是它具有唐代遗风。”张宇介绍。
众说纷纭之下,灵宝塔现如今的修建朝代仍笼统地以唐至宋表示。毕业于重庆大学的硕士张墨青曾在论文《巴蜀古塔建筑特色研究》中指出:“唐塔轻装饰而重整体,唐时在审美上追求简洁大方,在气势上追求宏伟壮观。宋代开始,注重形式,强调装饰的审美之风甚嚣尘上。可概括为唐塔‘行厚重’,宋塔‘走轻盈’。”
以外形特色反推建筑的建造年代,无疑给更多人留下悬念,灵宝塔到底是唐塔还是宋塔?倒不妨让游客自己实地探究一回。
唯一古塔
悉心保护任重道远
灵宝塔塔身由白灰浆做黏合剂,个别部位穿插铁、木件,虽不如钢筋水泥那般坚硬,可历时千年仍巍然屹立,这离不开文物保护部门的悉心修缮。
张宇告诉记者,灵宝塔有据可查的保护修缮至少有三次,分别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1989年和2004年。其中,1989年对十三层塔檐、内樘等进行了全面修缮;2004年加固了塔基,有效防止了塔体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塔身倾斜,确保了塔体结构的稳定性。对于外界对灵宝塔下是否有地宫的猜测,工作人员也做了一些探索,先后在1998年、2002年利用先进地质雷达、声波仪器进行勘探,遗憾的是未能有所发现。
魏奕雄在研究中为乐山古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注脚。他指出,乐山本来有三座塔,除了灵宝塔,还有乌尤山塔和玉凤山塔。乌尤山塔的建筑时间约在明末清初,据民国版《乐山县志》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乐山城里人因多年科举考试无人中举,公议拆之,才拆一半,便有一人中举的捷报驰来,就接着全拆了。玉凤山塔建于宋代,坐落于文幼章故居背后山崖上,白塔街因此得名。同样据民国版《乐山县志》记载,1914年经众议拆毁,拆除原因不明。
至此,乐山城区内的古塔,只剩下一座灵宝塔。
“登灵宝塔是很多老乐山人的宝贵回忆,也是我30多年来唯一登过的塔。”马锐感叹道,“现代人所建的仿古塔虽新,但缺少故事和风霜,无法与灵宝塔相提并论。希望今天的人能认真爱护,让灵宝塔成为嘉州古城永久矗立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