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影响下,沙湾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较好地完成了区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五年来,沙湾区砥砺前行,综合实力稳步攀升;尽锐出战,脱贫攻坚圆满收官;转型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统筹兼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倾力而为,民生事业蓬勃发展;善作善成,政府效能全面提升,实现了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紧扣“农旅兴区、工业强区”发展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一区两城三基地”,打造沫若文化名城、沙湾新城、国家级冶金建材产业基地、国家级道地中药材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
今后五年发展目标是: 实现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力争到“十四五”末,经济总量达到300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万元以上、2.8万元以上。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速,企业效益大幅提升,财政实力更加雄厚,县域经济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市。
▶坚守工业强区基本盘,走好转型升级“绿色之路”
按照“一区一基地三链条”工业布局,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硬核支撑,力争建成国家级经开区。壮大产业集群,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升级工业园区,打造绿色科技产业新高地。完善要素保障,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减排和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山区样板”
精准发力“五大振兴”,按照“一基地两特色多园区”发展思路,全力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到2025年,培育区级现代农业园区22个,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建成沙湾区川佛手生猪种养循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建制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三年行动,因地制宜培育中心镇、中心村。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粮食安全保障,保障全区人民“米袋子”“菜篮子”。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深化沫若故里“融合之旅”
按照“一核两带四园”总体布局,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弘扬沫若文化,建设沫若文化名城。创建产业园区,打造沫若文化产业园区、峨眉山南森林康养产业园区、大渡河研学旅游产业园区、大渡河中医药产业园区。促进融合发展,做深文旅融合,做优工旅融合,做强农旅融合,做大体旅融合。
▶坚持人民至上不动摇,交出美好生活“幸福答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优先发展,尽全力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合理安排北部工旅融合发展片区、南部文旅融合发展片区、东部农旅融合发展片区功能布局。优化提升交通路网,加快构建“一高两铁四干多支”的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提升交通服务能力。建成乐西高速,结束我区无高速的历史。
▶争当改革创新先行者,注入经济发展“活力源泉”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最大限度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抓实关键领域改革。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实施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加强冶金建材、高端新材料、道地中药材等优势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和重点应用研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心用情当好服务银企的“店小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展现实干担当新作为,营造干事创业“清风正气”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持续转作风、提效能、比担当,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沙湾人民的幸福指数。增强政治引领力。增强政府公信力。增强工作执行力。
(摘自沙湾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