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丹远 记者 赵径 文/图
每到秋收时节,水稻秸秆如何处理,是农民朋友们遇到的一大难题,焚烧会污染环境,烂在地里会导致庄稼烂根,随意丢弃会影响环境卫生,带来火灾隐患。如今,这些让人头疼的“废物”在沙湾区牛石镇喻坝村却变成了当地村民赚钱的“香饽饽”。
秸秆培育大球盖菇
近日,记者在牛石镇喻坝村看到,当地村民正在一片柑橘地里栽种大球盖菇,而这种食用菌正是秸秆得以“变废为宝”的关键。
“在种植土壤周围垫上木屑,然后均匀地撒上菌种,最后再覆盖上一层秸秆,这些秸秆不但能够为菌种保温,还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料,满足菌种早期生长所需的碳元素。”正与村民一道栽种大球盖菇的喻坝村党支部副书记夏俊华说。
秸秆是水稻成熟收割后遗留下的一种农业废弃物,以往很多村民都是选择直接焚烧的方式来处理秸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打赢蓝天保卫战,村上经过多方考察学习,最终在2018年开始种植大球盖菇,让秸秆这种‘废料’变成‘肥料’。”夏俊华告诉记者,每种植1亩大球盖菇,可消耗15亩秸秆。通过大球盖菇菌种对秸秆的分解,剩余的菌渣还可以作为有机肥,为柑橘树提供肥料,实现“大球盖菇+柑橘”的林下种植模式。这不仅彻底解决了大量秸秆因废弃、燃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又能有效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变废为宝”助农增收
大球盖菇又名“赤松茸”,是我国近年从欧洲引进的一种珍稀食用菌。成熟后的大球盖菇色泽艳丽、食味清香,富含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有“素中之荤”的美誉。
“现在大球盖菇的市场价格是30元/公斤,亩产最多能够达到1500公斤,我自己种植了2亩多。去年初投产,纯利润近1万元。”种植大球盖菇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喻坝村村民潘秀群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带领下,喻坝村的大球盖菇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余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了40亩,村民以土地入股,然后在合作社务工,工资加上分红,人均可增收5000元。此外,村民自己种植了10余亩,合作社进行保底收购,让他们不用担心销路问题。”夏俊华说,这些刚刚栽种下的大球盖菇明年1月底成熟上市,50亩全部销售完,预计纯利润近40万元。
“下一步,牛石镇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秸秆还地种植食用菌技术,在彻底解决秸秆处理难题的同时,让更多群众找到致富路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助力建设生态更优、发展更好、生活更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沙湾。”牛石镇党委书记王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