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专题
     
本版列表新闻
     
2021年08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峨眉山茶之韵
宋雪 赵径
沐川一枝春茶业李家山茶树种质园
峨眉雪芽茶文化研学基地
犍为炒花甘露生态茉莉花基地
马边袁家溪森林雪有机茶基地
夹江百岳茶业出口茶备案基地

  乐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峨眉山茶“扁平直滑、嫩绿油润、清香高长、鲜醇甘爽”的独特品质。峨眉山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乐山立足五个重点产茶县不同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差异化错位发展:峨眉山市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峨眉山,打造“全国高山绿茶产业核心区”;夹江县依托规模化、标准化的基地优势,打造“中国绿茶出口发展第一县”;犍为县立足高香茉莉花资源优势,打造“全国茉莉花茶产业核心区”;沐川县依托天然茶树基因库,打造“中国紫茶之乡”;马边彝族自治县立足生态优势,融合彝族文化,打造“中国彝茶之乡”。

  沐 川

  川茶“基因库”

  沿着平坦的公路盘旋上山,行至海拔1200多米,眼前茶浪涌波、绿海茫茫,这里是沐川县沐溪镇的李家山万亩有机茶基地,也是沐川紫茶“紫嫣”的孕育地。

  2008年,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组建团队,到李家山考察野生茶树资源,发现一株紫色的珍稀茶树品种,后被命名为“紫嫣”。陆羽茶经讲到“茶者,紫为上,绿次之”,紫茶为茶中上品,经中国茶叶研究所测试,“紫嫣”的花青素含量是一般绿色茶芽的200至300倍,全球第一。自此,茶叶界“紫霞仙子”声名远扬……

  绿色,是沐川的本色。被称为“中国天然氧吧”的沐川,境内山高林密、雨量充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34%,拥有48万亩富硒土壤资源,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西南绿茶优势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丰富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让沐川成为远近闻名的川茶“基因库”。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叶生产和茶学科技创新之本——多年来,沐川将目光锁定茶树的选育研发,率先发力,走在了全省前列。

  来到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这里有着全省唯一的“省级茶树品种繁育推广中心”,也是沐川茶树选育、繁殖、推广的“核心地”。

  从白马山野生茶群体种中选择优良单株,经无性繁殖选育而成“川沐28”,具有早生、高产、品质较优的特点;从四川中小叶茶树群体品种茶园中选择优良变异单株, 经系统选育而成“川茶2号”,氨基酸含量高、儿茶素和酚氨比较低,滋味鲜醇带栗香;在李家山发现性状稳定的珍稀紫茶品种“紫嫣”,是近年我省第一个获农业部新品种授权的茶树品种,2018年获农业部新品种登记证书……目前,该中心已选育出珍稀茶树品种“紫嫣”1个,“川沐28”“川沐217”“川茶2号”“川茶3号”等省级茶树品种4个,对沐川发展茶产业、提升茶品牌意义重大。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沐川在科技研发持续领先的同时,把园区作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成茶叶县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2个;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园区,通过“大园区带小园区”,形成串珠成链、竞相发展的趋势。

  在沐溪河流域,幅员面积64.38平方公里的沐川县牛郎坪茶叶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初步成型。项目按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一期工程,今年再投入1.2亿元实施二期工程,通过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实现茶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产品变礼品,预计年底完成建设,成为园区示范引领“新标杆”。

  近年来,沐川将茶产业作为“6+3”农业产业体系的骨干支柱产业,以“珍稀、富硒”为主攻方向,以“精深加工、茶旅融合”为主要路径,构建“一核”“一带”“五园”“四中心”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乌蒙山区优质茶乡”“中国紫茶之乡”。

  强化政策激励,新建紫茶科技示范园、紫茶良繁基地,确立五马坪、沐溪镇、富新镇等紫茶核心产业带;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机制,重点培育一枝春、乐乐山、晓三月等10余家茶企,发展茶企60余家;加强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省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紫茶加工研发中心,聚焦紫茶高端产品;注册茶叶商标20余个,“一枝春”品牌系列产品获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四川知名品牌”、“四川名茶”等称号……

  2020年,沐川县茶叶面积达22.5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万亩示范区5个,全县年鲜叶产量1.89万吨,产值8.5亿元,带动茶农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坚持“生态有机”和“特色珍稀”,沐川茶产业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主体培育、品牌创建、茶旅融合、质量提升、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等方面充分挖掘,品种、品质、品牌不断提升,让无限的“生态潜力”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记者 宋雪

  峨 眉

  一山一叶 茶禅一味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山,茶历史悠久绵延、茶文化源远流长。

  唐代《昭明文选注》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吸仙山之灵气、聚云雾之甘露,加上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成就了峨眉山茶的独特品质;历经岁月沉淀,儒、释、道文化相渗相融,更形成了峨眉山茶的独特内涵,禅茶文化博大精深。

  走进峨眉山景区,峨眉雪芽有机茶基地空气沁人心脾、茶树绵延不绝,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茶园观光、茶事劳作、茶俗体验……沉浸式的游览,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感受禅茶一味的奇妙。2020年,这里被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命名为首个“茶研学”示范基地。

  峨眉雪芽有机茶基地,是峨眉山景区“一店三坊一轩一茶路”茶旅体验旅游产品的重要部分——观一座山、品一杯茶,茶旅特色丰富了峨眉山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和内涵,打造出茶旅融合发展的样本。

  以茶载道、文化为魂、茶旅相融,近年来,峨眉山市将茶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围绕打造“千亿川茶产业”核心区的目标,建体系、优布局、创品牌,大力推进茶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一核一轴三片”功能布局,峨眉山市在园区2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继落成基地、加工、科技、融合等项目,掀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新篇章,建成四川首个茶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依托两个“国家级”园区强基扩容,峨眉山市发展“茶+林”“茶+果”等高效示范种植基地14个,成为精制川茶、全国早茶、全国名优绿茶“三大”核心区;全市80%以上茶园分布在海拔800米至1500米的群山,绿色有机认证占47.6%;茶产业良种覆盖率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分别达100%、86%,园区茶产业“两品一标”认证率达100%……

  乘势而上、融合发展,一幅以“茶+旅”为底色的全景画卷已缓缓铺开。

  来到峨眉山市符溪镇的嘉峨茶谷,眼前茶海青翠、茶香绵延,游人们在山间赏茶景、品禅茶、寻茶韵,好不惬意……桂花“特色茶果”、南部高桥“寨子茶里”、沙溪“七彩茶枫”、西北部普兴“高山茶海”,峨眉山市大力推进示范区公园化、景观化改造,建成多个茶旅融合示范点、推出多条精品茶旅路线,串珠成链,形成了示范区百里茶旅融合长廊。

  以茶为媒,开发“禅芯”茶文化系列伴手礼,推动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礼品;鼓励产业园内农户聚焦茶产业、发展茶旅游,催生茶家乐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年营业收入超亿元;“峨眉问茶·万年祈福”成为全国精品茶旅线路,2019年峨眉山市入选“中国美丽茶园”……

  如今,峨眉山市拥有茶叶加工销售企业450余家,茶产业合作社150余个,家庭农场160余户,形成“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带动农户联合经营;打通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茶产业链,建成国内一流产业加工生产线5条,茶叶加工率提高到100%;认证有机茶产品11个、绿色食品5个,拥有20多个知名品牌,其中“论道”、“竹叶青”和“峨眉雪芽”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大西南茶业市场成为川南茶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积极构建“线下+线上”交易平台,年交易额超100亿元。

  2020年,峨眉山市茶园总面积23.1万亩,茶产业年综合产值138亿元,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价值38.14亿元。

  围绕“一杯茶”产业布局,峨眉山市产业发展、农旅互动、园村一体、产镇相融的发展新格局生机无限,“全国高山绿茶产业核心区”步伐稳健。

  记者 宋雪

  犍 为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古韵犍为,茉莉飘香。清朝乾隆年间,犍为就开始了茉莉花的种植和加工,距今已有300年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引入茉莉花进行商品化、规模化栽培,已成为全国第二大茉莉花种植区域,川西南茉莉花核心区。

  眼下正值茉莉花盛开的季节,在犍为县清溪镇,2万余亩茉莉花已经盛开,微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茉莉花的清香,茉莉花田里,尽是花农忙碌的身影。在茉莉花基地里,蓄水池、沟渠、喷灌等水利设施齐备,机耕道、作业道纵横贯通,花园温湿调控、绿色防控、肥水一体、种养循环、智能系统等先进技术配套发展,基地管理逐步实现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和科技化。

  此外,犍为县坚持高新协同,科技创新驱动,与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组建院士工作团队,成立犍为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研究院,进行茉莉花良种选育与审定,高产、安全栽培技术研究和窨制工艺研究,以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育高产、优质、抗性强茉莉花新品种。研发茉莉花采摘机器人,解决茉莉花采摘难问题。

  记者了解到,刚摘下的茉莉花第一时间便送到了茶厂,当天晚上就进行茉莉花茶的加工。得益于当地温润多雨的气候,茉莉花的香味更绵延悠长,这也使得茉莉花茶的品质更佳。

  2014年以来,犍为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掀起了茉莉花发展高潮,茉莉花产业从零星种植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从几千株茉莉花已发展成“万亩花田”,成功打造20万亩“茉莉飘香”产业环线,茉莉花面积达8.6万亩,鲜花产量达2.02万吨,产值达2.3亿元,全县茉莉花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6.5亿元。入选全省50个省级优势特色农产品,被誉为“中国茉莉之乡、中国茉莉茶之都”,犍为县茉莉花茶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四川省炒花甘露茗茶有限公司,是犍为县一家专业从事茶叶、茉莉花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研发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这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老牌花茶厂,在做大茉莉花种植规模的同时,注重延伸做强产业链,为茉莉茶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犍为县茉莉茶加工企业5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年加工茉莉花茶2.2万吨。结合传统提炼的“择花、炒花”加工工艺,形成了“浓香、清香、熟香、兼香型”四种不同香型茉莉花茶和茉莉红茶,全国30%高端茉莉花茶出自犍为。创新开发出茉莉花茶品、饮品、酒品、食品以及日用品等不同品类产品30余种。

  2010年“犍为茉莉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5年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犍为县本地企业培育了“清茗香”“炒花甘露”“金犍牌茉莉红茶”“伏香雪蕊”等50余个花茶品牌,斩获中国名优茶、四川名茶、四川十大名茶、茶博会金奖奖项20余个。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天御·新农新城,建有集冷链、仓储为一体的万吨级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成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直播带货中心、电商销售中心、茉莉花鲜花交易市场、川西南茶城等。引进社会资本投资,按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了茉莉花主题公园,布局六大游娱体验主题,汇集全球珍稀茉莉花品种147种,实现五彩茉莉四季常开,打造集“花、茶、旅”于一体的世界茉莉博览园。

  接下来,犍为将以茉莉茶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抓手,整合3万余亩土地,高起点规划,集中项目、资金,全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树立全国乡村振兴典范,实现茉莉花茶产业“接二连三”发展。

  记者 赵径

  马 边

  佳茗出高山 云雾藏叶间

  “芽肥叶厚匀成朵,汤清色绿回味甘,香高持久耐冲泡。”作为马边彝族自治县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茶产业推动了秀美马边的发展。高山云雾出好茶,这片叶子,很好的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马边地处西南边陲乌蒙山和大小凉山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明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交汇区域。全县大部分茶园分布在海拔600米至1300米的山区,林木苍翠、山峦起伏,终年细雨蒙蒙、云雾缭绕,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名优茶最适宜区域之一,良好的气候生态环境孕育出优质马边茶。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攀升,记者来到位于劳动镇福来村的小荣丁标准化示范茶园,只见连片的高山有机茶园葱葱郁郁,滴灌喷淋系统完善,水池、沟渠、道路配套设施完备。

  福来村的茶园,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宝盆”,连绵的茶山,让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福来村的村民,靠着茶园脱贫致富……曾经的荒山,变成了一座座青翠的茶山,更成了“金山银山”。

  如今,马边像这样的千亩生态有机茶叶基地已不在少数。白杨槽、袁家溪、柏香等7个现代农业茶叶万亩示范区,龙沱沟、柏香、建新、井池、柏林、小荣丁、周家沟等15个千亩标准园,形成了马边百里茶叶产业示范带。这些茶叶基地,孕育出了风味独特、品质上佳的马边茶。

  20年的发展,坚持生态有机。四川森林茶业有限公司集有机茶的种植、加工、营销、产品研发于一体,拥有3268亩自有有机茶基地和2座茶叶加工厂。该公司生产的“森林雪”系列茶产品相继获得四川省第六届甘露杯优质名茶称号、第十七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华特色食品”称号、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等诸多荣誉。

  近年来,马边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定位,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创新“6+X”名优特产业扶贫,以奖代补鼓励群众发展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累计建成生态茶园23万亩,人均拥有1亩茶,已投产茶园18.7万亩,优质绿茶鲜叶总产量5.35万吨、产值8.38亿元,折合干茶总产量1.08万吨、产值10.47亿元,综合产值17.5亿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经典论述,茶叶已成为马边22万彝汉群众的“绿色银行”。全县17.5万名农村群众人均茶叶收人4788元,茶叶直接带动2万余户8万名茶农增收致富,其中50个贫困村5600户24850名贫困群众依靠茶产业实现脱贫。

  2000年,四川森林茶业有限公司开始在马边苏坝镇袁家溪村,垦荒种茶,自建茶叶基地3268亩获得有机茶认证,当时成为全国一次性认证面积最大的有机茶基地。森林茶业坚守有机理念20余年,在2021年申请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

  2008年,马边实施从“茶园”到“茶杯”的可追溯体系,让马边有机茶的品质得到最佳保证,并荣获全国绿色有机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2017年,马边金星茶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有机茶获得了欧盟、美国、日本的有机食品认证。

  202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马边绿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价值17.42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

  2021年,马边、马边绿茶分别入选全国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百县、百茶名录。

  ……

  经过多年的发展,马边茶已涵盖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多个种类。“森林雪”“文彬绿雪”“马边高山茶”等多个品牌,以高品质叫响市场。

  好山好水出好茶,马边秉持“质量兴茶、绿色至上”的理念,深入推进绿色生产,加大标准茶园建设力度,大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和绿色防控,配套建立“猪—沼—茶”种养循环模式,持续提升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做优茶品质。同时,加大茶叶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茶叶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着力培育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市场竞争力强的标志性茶叶品牌。

  记者 赵径

  夹 江

  一片绿叶连世界

  初秋时节,春茶采摘早已结束,但在乐山夹江,茶园和茶厂却依然忙碌。走进四川省百岳茶业有限公司,眼前是全国首条立体布局,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质安化“四化一体”的出口绿茶加工生产线,加工、包装、运输……茶香萦绕、机械不停,这里的绿茶走出国门、飘向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长期以来,夏秋茶因单价低、出口难、机械化采摘要求高等原因被忽视,部分得到利用的夏秋茶,也只能通过间接出口销售,不仅制约茶园亩产值,也让茶农增收受限。

  2017年,身处峨眉山和名山两大优势产茶区之间的夹江主动出击、寻求突破,找到绿茶发展的全新定位:在做大做强春茶品牌的同时,大力发展夏秋茶开辟国际市场。

  错位发展、科学谋划,夹江先后出台《夹江县茶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因地制宜提出“3511”工程,从优化营商环境、创新金融政策、强化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入手,迈出了出口绿茶加工贸易的铿锵步伐。

  来到夹江县吴场镇,记者走进精制川茶出口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只见成片的茶树郁郁葱葱,站在观景台放眼望去,高标准的茶园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在这里,机械化采收“全覆盖”,基地依托周边生猪养殖场,将沼液、沼渣集中处理后用于茶园生产,已实现“茶-沼-猪”立体生态循环。

  精制川茶出口种养循环示范基地,正是夹江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之一。

  2020年起,夹江重点推进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升级打造,以“出口茶”为特色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覆盖全县3个镇(街)21个村(社区)。

  完善设施配套,培育加工集群,形成百里茶叶长廊,出口绿茶备案基地全省最大;落实保障措施,建成专家工作站,良种覆盖率、集成核心技术推广应用率均达100%;创新研、学、游茶旅业态,形成“茶+林(果)”间种生态种植模式,“茶-沼-畜”种养循环覆盖面达95%……如今,夹江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精制川茶出口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61%。今年2月,夹江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被正式命名为2020年度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引领、树立标杆,夹江茶产业发展势头愈加强劲——

  全县茶园面积达30万亩,其中出口茶质量安全示范区23万亩,机采茶园16万亩,出口茶备案基地10万亩,基地规模居全省前列,单产全国领先;重点培育扶持洪椿、华义、百岳等茶叶出口加工企业,全县茶业加工企业21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56个,家庭农场55家,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

  2020年,夹江县茶叶总产量4.3万吨,茶叶加工产值32.2亿元,综合产值63.6亿元,全年出口茶产量达到3.2万吨,出口额突破15亿元,出口量和出口额均位列全省第1位。

  今年3月,第三届中国国际绿茶出口发展论坛在夹江举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授予夹江“中国绿茶出口发展第一县”称号,为夹江绿茶出口再添“金字招牌”,至此,夹江县已获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绿茶出口强县、中国茶业百强县等多项殊荣。

  今年4月,满载1250吨、货值386万美元的“四川夹江茶叶出口中亚专列”,从成都出发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这是四川省发出的首趟前往中亚的农产品专列,也是四川省历史上首次茶叶专列开出国门,夹江绿茶再次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

  坚持名优绿茶走高端、大宗绿茶走出口的“两条腿”战略路径,夹江“青衣江茶”品牌愈加响亮,扬帆出海“闯”世界,“东风”正强……  记者 宋雪

  本版图片均由市农业农村局及相关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提供。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03版:教育·广告
   第04版:时事·广告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8版:广告
峨眉山茶之韵
乐山日报专题06峨眉山茶之韵 2021-08-30 2 2021年08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