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唐诗敏
7月末,7张高校录取通知书从各地“飞”聚到小凉山深处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镇柏香村,给当地带来不小的惊喜。立拿弟弟、杨友霞、卿敏、李小梅、巧吉作立、耍子小依、王燕分别被7所大学录取,其中立拿弟弟考上“211”重点大学,这在村里还是第一次。
曾经的柏香村,是省定贫困村。在中央、省、市三级纪委驻村帮扶前,“大学生”在柏香还是一个陌生词。在之后,三级纪委以“扶智”为突破口,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精准帮扶,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的生动实践之路。
7人圆梦大学
“我终于考上大学了,没有辜负家人的苦心,也没有辜负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对我的期待,我非常高兴。”作为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柏香村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子,立拿弟弟第一时间想把这一喜讯告诉“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没有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没有教育扶贫政策,我都无法上高中,更不可能考上大学。”
立拿弟弟口中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正是柏香村的历任驻村工作队员。
2015年8月起,中央、省、市三级纪委分别派出驻村工作队员到柏香村,开展精准扶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三级纪委机关定点帮扶的重要工作。
立拿弟弟家一共6人,2014年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早逝,母亲患病丧失劳动力,全家主要经济来源为哥哥外出务工。因家庭困难可能无法完成学业的立拿弟弟受到了驻村工作队的“特别关注”,在对其家庭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解决后顾之忧时,还上门辅导功课,送去“精神粮食”。
立拿弟弟家只是三级纪委对柏香村开展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以来,三级纪委始终紧抓“扶智”工作,针对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人群大力实施精神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扶智、扶志又扶技,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柏香村实现了由外到里的跨越式改变。村里孩子从起初驻村干部劝学时“你们再劝学,我就死给你们看”,到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无一人辍学,今年又有7名学子被大学录取,让柏香村每一个家庭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愈发深刻。
36人“飞出大山”
三级纪委驻村干部创新理念,形成“走出去引进来”的扶智机制,组织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夏理工学院等高校志愿者陆续到村举办“柏香村夏令营”,不断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持续开展“童伴妈妈”计划,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辅导、心理关怀等服务;以村集体经济收益和社会捐助资金为主体,建立“柏香村教育奖励基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开展周末义务辅导,帮助提高村里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喜讯传来:2015年至今,36名学子走出大山进入大学校园,2017年柏香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分别被评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乡村振兴市级示范村、省级文明村……这些数字和荣誉,见证着柏香村脱贫攻坚成效,鼓舞着柏香村向乡村振兴奋进。
梦想“未来已来”
上学路上欢快的脚步声、明亮教室里一个个聚精会神的孩子……“立拿弟弟”们实现了大山里的“求学梦”。梦想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越来越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这不仅对孩子们自身意义重大,更是为整个家庭、整个柏香村带来新的希望。
“我打算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做一名教师,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大学梦”,刚被四川师范大学录取的杨友霞坚定地说道。因为贫穷和落后,她见证了太多同龄人想上学却上不了学的困境,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竭尽全力为孩子们争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为他们申请政策补助,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能在学校里安心学习,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接过“接力棒”的市纪委监委驻柏香村“第一书记”曾誉感慨道。
曾誉相信,未来,柏香村还会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投身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