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唐诗敏
随着“自管会”纷纷成立,传统的老旧小区一改“三无”旧貌,居民的精神需求更为迫切。如何构建更具活力的社区,凝聚民情民意,激发群策群力,助力社区治理,市中区通江街道已然“成竹在胸”。
通江街道辖内有11个社区,辐射人口达32余万,是近10年来乐山城区不断壮大的见证。2020年10月,通江街道成为省级城乡社区治理“三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单位。以试点工作为契机,通江街道撬动各方资源,统筹社会力量,联动社区项目,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做到了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
立足实际 社区“各显身手”
“‘三社联动’,即社工、社区、社会组织联动。”通江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何璇说,“我们以党建为引领、阵地建设为基础、培育人才队伍为支撑、创建服务品牌为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为核心,促进基层治理。”
经过大半年实践,通江街道的“三社联动”已探索出一条成熟的发展路径。其中,柏杨社区、茶坊社区、牛咡桥社区结合自身特色,纷纷交出特色鲜明的满意答卷。
柏杨社区以“柏杨一号”自建房小区为核心,覆盖周边“三无”小区。
走在“柏杨一号”旁的文化长廊,一抹怀旧的复古风迎面而来。沿廊墙壁绘制的绿皮火车,将过去的生动场景一一展现。“这是我们的‘柏杨和谐号’,灵感源于社区的历史文化。上世纪70年代,柏杨社区还未成立,当时是柏杨村。居民在村里劳作时,常常能看到从斑竹湾开过来的小火车,里面载满木材,运送至当时的605造纸厂。” 柏杨社区党委书记方军说,“小火车承载着很多居民的回忆,我们希望通过唤起乡愁的方式,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和凝聚力。”
记者注意到,在“柏杨和谐号”的“节节车厢”,分别设置有“红黑榜”“德治、法治、自治”等宣传内容,让社区治理的理念和相关做法深入人心。
牛咡桥社区以“党建+”作为引领,发挥社区党员和社会组织党员“领头羊”作用,推动党员到岗、党员联户、党员亮身份,引导社区党员为群众解决问题。同时,将特色巷道文化作为支撑,打造“一巷一景”,如怀旧巷、习法巷、青年巷等,设置群众公共活动室、农耕文化展示场所等特色社区公共空间。
茶坊社区立足于老年人、儿童人群占比大的特点,策划多种以老幼为主体的项目。目前,该社区已开展“幼儿早教”“儿童科普实验室”“乐动益行运动汇”“和美家庭帮”等活动共计25场次,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
经验共享 全员紧密联动
通江街道将柏杨社区、牛咡桥社区、茶坊社区的做法经验进行共享推广,蟠龙社区、高墩子社区、通江社区等纷纷效仿学习,总结经验思路,提出新想法、展现大作为,利用街道平台,引进“三社联动”子项目到社区,让“三社联动”辐射到更多的地域、更多的居民。
“这次我们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没想到大家这么积极,对社区治理有很多不错的想法。”乐山市礼智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金玉明高兴地说道,“11个社区中,我们征集到103个‘金点子’,经过初审筛选,现有36个‘金点子’可行性较高。”
据金玉明介绍,“金点子”是“三社联动”整体计划的子项目之一,通过向广大居民有奖收集社区治理的“金点子”,让大家针对社区治理、环境美化、为老服务、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建言献策,探索出一条居民共治、居民自治的有效路径。
记者了解到,除了“金点子”,通江街道“三社联动”还有“微创投”、读书会、“一勺米”等子项目。各个子项目活动互相独立又紧密相连,社区牵头引导、社会组织承接、社工志愿者参与,动员辖区居民走出家门,在活动中拉近党群之间、邻里之间的距离,一起建设和美通江。
“通江街道将继续围绕‘12345’工作机制有序推动试点项目,即通过建立1个社工中心、培育2支服务队伍、搭建3个治理平台、构建4项联动机制、创建5个服务品牌,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何璇自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