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径 文/图
近年来,峨眉山市桂花桥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方式,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生机,促进茶、果、蔬、药等产业再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21年,桂花桥镇红山村、庙稿村被评为2020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红山村
四季有花赏有果摘
昔日,桂花桥镇红山村藏在深闺无人识。近年来,该村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载体,以创意农业为手段,建农业主题公园,打造农业特色村落,逐渐走出一条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创新之路。
近日,记者在红山村看到,几台乘坐式插秧机在田里来回穿梭,所行之处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秧苗。“现在种水稻很方便,耕地、插秧、施肥、收割、烘干都是机械化。这台插秧机一天能插秧苗近40亩,通过社会化服务,省时省力还节约成本。”据红山村党总支书记梁治海介绍,为盘活全村土地资源,2014年整村土地交由村上集中实施峨眉山市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奖金项目(水稻产业),并依靠项目,争取到省级部门资金,建成4000余亩高标准农田。2015年红山村以每亩8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给峨眉山禾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看到家乡的变化,2015年红山村村民凌革全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在峨眉山禾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了120余亩地种植火龙果和释迦果。“这些果子不愁卖,都是市民游客来园里采摘。”凌革全说,他的果园聘用了10多名工人,干一些除草、施肥的简单活计,这些人的年龄在60岁左右,都是利用闲暇时间来园务工,一年下来,每人有1万多元的务工收入。
红山村以优质粮油和果蔬为主导,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和养生养老产业。梁治海说:“村里根据果蔬开花结果的不同季节,种植了火龙果、葡萄、柑橘、樱桃、枇杷等水果,以及荷花、紫薇、向日葵、银杏、梅花等植物,做到一年四季有花赏、有果摘。
庙稿村
能人带动 规模产业助增收
走进桂花桥镇庙稿村文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只见红艳艳的油桃挂在枝头,清风拂过,满园桃香,让人垂涎。
近年来,庙稿村因地制宜,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了专业合作社,除了原有的车厘子基地,还引进了东北油桃等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00多亩,经过近两年发展,如今油桃已大面积投产。
据庙稿村党委副书记师招念介绍,2017年,返乡农民工杨文建与合伙人共同成立了峨眉山市文建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茶叶、车厘子、油桃共1800余亩。目前,已形成集水果、种植、采摘与乡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1000余农户流转了全村90%的土地,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9个。所有合作社就近优先使用本村村民务工,有近百人长期在园区内务工,几乎每户村民都有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入,户均增收2万余元,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9年,庙稿村成立了庙稿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依托茶叶产业优势扩种茶叶150亩,并以村级建制调整为契机,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茶叶烘干房,通过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茶叶产业)融入全村茶果蔬药产业大棋盘中,打造了具有庙稿品牌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项目。
下一步,庙稿村将积极融入符(符溪镇)—桂(桂花桥镇)—九(九里镇)乡村旅游环线,大力推进农旅融合,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