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21年01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乐山文庙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殿堂
杨心梅 谭智鹏
乐山文庙外观
乐山文庙内景
精美的塑像
大成门
展现武大西迁路

  ■ 记者 杨心梅/文 谭智鹏/图

  岁末年初,乐山文庙的维修全面结束,这个嘉州古城的文化地标再次掀起了一股探访热。

  远远望去,古朴秀气的棂星门,在植物的掩映下显得格外高大,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棂星门前,曾经横在文庙与外界间的一道铁门、一把大锁不复存在,一扇矮矮的木门虚掩着,正静静等待着对这里充满敬畏与好奇的探访者。

  历史  泽润一座城

  乐山文庙,古称嘉定府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原址在乐山城育贤门外育贤坝上(今为大渡河河道),历宋元未变。明洪武年间大渡河洪水泛滥,冲毁育贤坝,为避水患,文庙初迁城中龙头山阿,次迁北原(推测在龙头山阿北),明英宗天顺8年(1464年)三迁于高标山麓(老霄顶),即今文庙所在地。方志记载,文庙三迁高标山麓大兴土木营建时,在玄坛洞发现一石碑,上刻十字:“玄坛守此地,留与圣贤居” 。

  明末袁韬、武大定盘踞嘉定,文庙毁于战火。清康熙5年(1666年)时文庙重修,经嘉庆、道光年间培修保存至今,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是四川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扩建培修让文庙“庙学合一”的建筑规制日趋完善,1991年公布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趾基高明,卉木葱郁,诚烟霏霞栖之区,凤翥龙蟠之所。”作为乐山的古建筑,文庙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过往。

  “从我们地方史记来看,文庙在历史上最繁华、最鼎盛的时期,还是明代。”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胡方平告诉记者,明代程启充对文庙的扩建达到“庙殿增崇至五丈,广至八楹,桴柱皆十围以上”的地步,当时的文庙,无论是祀庙还是学宫,其规模与布局均大美于前,成为恢宏的建筑群,内部建筑依山就势,由低向高,美不胜收。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办学,以文庙为校本部,文学院、法学院设在尊经阁、崇文阁,图书馆设在大成殿,教室设在两庑殿,校长办公室设在崇圣祠,弦歌不缀,长达八年。新中国成立后,文庙先后为乐山县男子中学(后更名为乐山县第三中学)、乐山二中管理使用。

  延绵不断行使着教学的功能,使得乐山文庙承载着万千学子的情感记忆,谱写了嘉州人民守护文脉、崇文重教的壮歌,铭刻着嘉州儒家传播、人文蔚起的城市记忆,烙印下乐山儿女从未间断的文化守护与精神追求。“这是全国其他文庙所不具备的独特文化价值,”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何燚告诉记者,“武大西迁乐山,乐山文庙还成为叶圣陶、朱光潜、苏雪林等全国著名文化精英的汇聚之地。”

  培修  盛世得盛事

  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乐山文庙迁建555周年,我市正式启动乐山文庙维修保护和活化利用工程。工程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培修工程范围包括文庙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乡贤祠等建筑以及庙内院落等10余个单项。“此次维修,我们邀请了中国文庙维修最专业的团队三孔古建来乐,严格按照‘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和‘四原’(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原则进行。”胡方平告诉记者,通过对文庙古建筑群全面揭顶维修,全面排除建筑病害,保存历史信息,营造庄严典雅的人文空间。

  最专业的团队、最虔诚的想法,但不代表培修就是一件易事。在一年多的施工期里,新冠肺炎疫情、“8·18”特大洪涝灾害等接踵而至。同时,古建筑的修复并不代表“所思即所得”,意外情况在实际操作时经常发生。

  “很多次施工团队打开建筑屋顶时都是抱着‘小修小换’的心理,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得不‘动大手术’。”回忆起培修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何燚颇为唏嘘。他告诉记者,在南北庑殿的维修过程中,施工团队原计划只需更换不到30%的屋顶破旧瓦片,但没想到在揭顶查看时才发现,过去维修过程中曾有过采用水泥加固的操作,对房屋脊梁产生了极大压迫,必须全部拆除并对屋顶进行全面换新。

  此次文庙维修过程中,三孔古建在充分勘查研究基础上,参照历史信息复原了文庙贤关门、尊经崇文二阁三层及院落地坪,实现文庙各单体建筑按礼制建筑规制设置,错落有致, 漫步其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和厚重。

  “目前,文庙在修复过程中最可能让游览者感到‘违和’的应该就是建筑外墙刷涂的土漆了,因为刚刚上漆显得光泽度很高,有点‘新’,但土漆工艺的选用正是此次培修的一大亮点。”胡方平向记者介绍,土漆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中对木质进行保养与美化的一种古老技艺手段,相对来说耗时耗力,却能有效保护木质,同时随着时间流逝、岁月沉淀,会让木质更有古朴内敛的厚重感。

  未来 文化“活”起来

  “乐山文庙作为中国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既是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的典范杰作,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浴血抗战的庇护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社会教育价值,已然成为海棠香国的文化之魂,名城乐山文脉高标的象征。”对文庙的未来,像胡方平一样的乐山文物人有着更多期待——让历史说话,让文化“活”起来。

  “在深入研究讨论形成‘乐山文庙陈列展示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山东曲阜孔庙、中央美院和本土文史专家一同参与。”胡方平告诉记者,经过多方探讨,最终确定文庙陈列展览以祀孔朝圣为重点,以武大西迁乐山办学为亮点,以文化传播为方向,以研学体验为特色,按照区域功能划分为三部分。

  据了解,乐山文庙展陈内容丰富,崇圣祠、大成殿为恢复祀孔朝圣的祭祀展陈,17尊塑像神态庄严、栩栩如生,被著名古建专家罗志文盛赞“用材堪比太和殿”的大殿木柱颇为壮观,柱础纹样精美;尊经崇文阁、南北庑殿、礼乐器房与名宦乡贤祠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体现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展陈,其中,中庭两侧的礼乐器房为“乐山文庙变迁展和文庙修缮展”,南北庑殿展陈高清复制的明代佚名版《孔子圣迹图》彩绘本,北庑殿展陈“儒在乐山”;乐山文庙大成门则为武汉大学西迁乐山纪念馆展陈,分10个部分展示武大西迁乐山八年的艰苦办学历程。“不仅如此,我们在此次培修中新发现了原本应放在棂星门上的‘朝天吼’‘中堆’等珍贵文物和大成殿房顶下藏着的精美雕刻凤凰,部分有条件展示在游客面前的文物,大家以后参观时都能见到。”胡方平对文庙的一切如数家珍。

  “未来,我们将努力打造融文化传承、研学旅游、文创开发、城市名片于一体的‘庙馆合一’的城市精神地标,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胡方平表示,乐山文物人将肩负起责任担当、使命担当、精神担当,通过活化利用,讲好文庙故事,把一座有尊严的文化殿堂完整地交给下一个百年。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乐山文庙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殿堂
“嘉州游艺—本土力量油画精品邀请展”开展
交接名山墨宝峨眉山博物馆再添“珍藏”
实干细干 百姓点赞
报头
乐山日报一版要闻01乐山文庙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殿堂 2021-01-17 2 2021年01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