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宋宇凡
2020年,我市克服疫情影响高质量备春耕,克服洪灾影响提速度抢秋收,一路披荆斩棘迎来丰收。202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30.97万亩,比上年增加4.25万亩,增长1.30%,增幅高于全省0.7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总产量123.53万吨,比上年增加1.31万吨,增长1.07%,增幅高于全省0.2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8位,粮食产量连续实现“六年增”。
粮食扩种夯基础
新年伊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市积极应对,及早部署安排稳定粮食生产工作,及时印发春耕生产工作指南,将粮食扩种任务分解到县(市、区),落实到田块,并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压实粮食扩种任务。
藏粮于地,千方百计保障粮食安全。我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趁疫情居家农耕人员增多时机,采取群众自主复耕、代耕代种、流转土地方式开展休耕摞荒地的复耕复种,增加种植面积;利用幼龄果园、田边地角、异地搬迁拆旧复垦、房前屋后空隙地增种粮食;开展20.2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实现田块“小改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全面推动粮食扩面增产,我市将主要粮食作物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耕地轮作休耕补贴、种粮大户补贴,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强化科技夺高产
为保障全年粮油生产高产稳产,我市大面积推广优质、高产、高抗品种,水稻以“稻香杯”获奖优质稻品种示范为抓手,促进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推广应用96.3万亩以上;丘区玉米主要推广高产稳产、广适、品质优良品种,山区玉米主要推广抗病、抗逆性强品种。
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我市强抓技术推广,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机械化育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双减技术”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重大实用增产增收、省工节本降耗技术;切实抓好稻瘟病、稻飞虱、马铃薯晚疫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处置,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确保病虫害不发生连片成灾,实现虫口夺粮,赢得粮食丰收主动权;在耕、种、防、收四个环节,开展机械耕作、集中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割,实现粮食生产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促进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
防灾减灾稳增产
2020年全市气象条件总体有利,利于粮食生产。夏粮作物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同期;秋粮作物生长期光温水匹配较好,苗齐苗壮,病虫害较轻,为秋粮稳产增产打下良好基础。
在“8·18”特大洪涝灾害发生时,我市主要粮食作物处于蜡熟期、完熟期,有八九成的产量,处于陆续收获期,洪灾对粮食生产冲击较小,总体影响不大。灾情发生后,全市各地第一时间加强农机调度,利用降雨间隙抢收粮食作物,组织农民抢排积水,及时抢收,抢时晾晒。对在田作物搞好洗苗扶苗,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追肥。对水、气、热严重失调的地块,及早中耕,破除板结,散墒通气,最大限度降低洪涝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同时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改种补种,努力挽救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