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过,最近多数人都只能感叹“看不起”了。因为不少景区又要涨价了。
桂林银子岩景区门票价格将从65元/人次调至84元/人次,东方明珠电视塔 “太空舱+上球体+下球体+陈列馆” 票价将从220元调至240元,张掖丹霞景区则将由现行每人次40元调整为54元,甘肃麦积山景区由现行每人次70元调整为90元……随着中秋小长假、“十一”黄金周临近,日前,国内多个4A、5A景区已传出涨价消息,这让不少有出游计划的人们大呼扫兴,有人则直接感叹“游不起”,“景区涨价潮”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9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部署自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剑指景区违规调价、票价虚高等问题,被视为国家规范景区价格的又一力措,有望遏制景区门票价格乱象,网友拍手称快。
长期以来,部分景区门票价格高、上涨快,被网友吐槽为旅游消费一大“坑”。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明确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这被外界解读为“禁涨令”。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禁涨令”政策实行以来,每到“解禁年”,一些旅游景区就迫不及待地准备涨价,而且大有“一年涨够三年价”的势头。
2007年至今,景区门票价格屡屡突破新高,屡屡引起公众的争论甚至质疑。4个月前,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5A级景区门票价格分析与国际比较(2015)》报告显示,我国2012、2013、2014各年度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分别为109元、110元和112元,早已跨过“百元大关”。 眼下,2016年“解禁年”还未到,已又有多家5A、4A景区宣布上涨门票价格,为民众的不满情绪又添了一把火。
游客对景区特别是高等景区具有刚性需求,无论涨多少,自然都有人买单。景区涨价,理由不外乎是为了搞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硬件软件、或者是游客过多以价制量等等,但无论是哪个理由,似乎总是逃不过被公众吐槽的下场。
景区所占用的,往往是公共资源。客观来说,公共资源本身不等于旅游产品,需要投入才能转化为产品,开发、建设、维护也需要成本。景区收门票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公共资源。但事实上,不少公共资源景区并不为实现公益目标,而是以牟利为目的,价格不断上涨,服务则没有增值,进一步加重了旅游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对于景区涨价,不宜一概而论分对错,有些景区任意涨价、一涨再涨,这种行为确实应该加以规范。但有些景区原本定价就低,难以为继,适当调整票价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市场型的景区,消费者可以选择“用脚投票”。而对于一些有着历史和人文教育意义的公益型景区,即使涨价依然很有吸引力。而对于游客来说,比起纠结“涨没涨价”和“涨了多少”,我们更应该看的是景区的涨价是否公平合理,玩了一趟是否值回票价。
对景区来说,单靠增加门票来迎接游客,这样的一锤子买卖不仅可能会产生欺诈游客等行为,还可能会对今后该景区的持续发展产生损害。因此,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公平透明的门票形成机制,建立成本明细账,并对社会公布,在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公益性,从整体服务上下功夫,着眼自身经营特色和优势,多条腿走路,自觉摆脱门票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