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籍在保护利用中重焕光彩 2022年12月18日  石羚

  ■ 石羚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相关成果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从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发现的系统总结16世纪初中国冶铁技术的《铁冶志》孤本,到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舟山诗人陈庆槐所著《借树山房诗草》稿本,这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古籍,属于中国大陆著录未见或缺藏的珍贵版本和品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把全球汉籍整理好、利用好,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古代典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量汉籍流布海外。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以山东大学为实施责任主体单位,目前已对95个国家的1988家藏书机构进行汉籍存藏调查,初步完成30万部境外汉籍的编目工作,从中遴选并复制回归稀缺汉籍1600余种。搜集整理中华古籍的“海外半璧”,不断完善中华古文献存藏体系,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中华文明史的认知和理解,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助力。

  推进古籍工作,抢救保护是前提。从记录历史信息的帛书简册、线装书册,到包含丰富知识的经史子集、数术方技,从彰显深邃智慧的四书五经、六韬三略,到印刻世风人情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然而,古籍较为脆弱,容易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亡佚。加大古籍抢救保护力度,更加重视海外古籍、简帛文献、石刻文献的重新发现,才能为我们更好挖掘整理、综合利用古代文献夯实根基。

  古籍不能束之高阁,保护的目的在于合理利用,要在“好用”与“用好”上下功夫。一方面,应进一步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将更多原始书影转化为便于借阅的微缩胶卷、便于检索的电子数据库、便于理解的知识图谱,让古籍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光彩。另一方面,应推动活化利用,不断从古籍典藏中汲取文化财富、精神给养。以“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为例,它不仅聚焦文献整理工作,也包括全球汉学研究的深入互动。海外学者对中国文献的研究成果、方法创新,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中国的成果与各国分享,又能推动中国故事不断走向世界。这启发我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提高古籍整理研究、普及推广水平,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