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热闻
     
本版列表新闻
从乐山日报社走出去的航天追梦人~~~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乐山日报社走出去的航天追梦人
刘晓晖:用镜头记录北斗风云天问发射
祝贺
刘晓晖受访者供图

  如果说人生像一场电影,那么刘晓晖在31岁的秋天经历了比电影更加精彩的人生大事。他突然从家乡乐山走进了大凉山深处。从一名有着新闻理想的记者编辑,成为整天奔走于航天发射场的中国航天人。在这个略微瘦小的小伙内心中,有着一份敢于挑战平庸生活的志向:用镜头记录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

  追寻  璀璨星空下的追梦人

  2012年刘晓晖从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导演专业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乐山,先后在乐山电视台、乐山日报社从事记者与编辑工作。买房、恋爱、工作,日子按部就班地进行。他平时的业余爱好是看书,办公室、家里、车里都堆满了书。

  其中,刘慈欣的《三体》、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是他业余时间最爱读的书,想不到命运在此埋下了伏笔。2019年,是他与妻子约定结婚的年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面向全国招考工作人员。刘晓晖看到这个消息后,想了一晚上,第二天毅然决定报考。这个决定对他而言是艰难的,且不说适合他的岗位全国只招考一名,就算能考上,就意味着告别乐山,远离家庭与过往的一切生活,对过去近十年的人生存量进行清零。但是想到一直以来的航天情结,他做出了决定。家人在关键时刻支持了他。经过近半年的备考,最终他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顺利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从此,他从日夜捧读的科幻书中进入了现实的航天世界。

  “虽然很累,但是每一天都是极其充实的。”他在31岁时开启了新的宇航人生。

  刘晓晖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资料室担任助理工程师,主要负责拍摄记录发射任务,这听上去简单,但在执行第一次发射任务时,他才知道这项工作事无巨细,要从卫星的测试、到火箭的吊装、从设备的实验到故障的排除,发射区到技术区的所有重要节点工作都必须精准全面地记录下来。

  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常驻发射场,主要的工作画面是:一个人左手拿着摄像机,右手提着照相机,扛着三脚架,背着双肩包,顶着安全帽,在发射场四处奔走。在不到2年的工作时间内,他先后全程参与了15场次发射任务,参与拍摄了北斗收官发射、风云气象卫星发射、天问探火任务等国家级重要航天发射。

  “我印象中最难忘怀的一次经历是全程参与了北斗3号工程收官发射。”那是2020年的盛夏时节,点火发射前的最后一个夜晚,突然停止进行中的发射程序,火箭要泄出燃料进行排故工作。刘晓晖跟随着发射场的同事们忙到昏天黑地。深夜的发射塔外暴雨雷鸣,他在箭体旁全神贯注,手握摄像机通宵地记录着。

  这样的奋斗日夜,对他而言是生活与工作中的平常一幕。在发射场的日子,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在高密度发射任务中,他每年的“五一”、国庆黄金周、元旦,甚至生日几乎都在发射场度过。

  坚守  平凡岗位成就不凡人生

  “后悔吗?”有时在深夜返回宿舍的途中,他凝视着夜空的明月,独自发问。人过30岁,重新换一份异地的工作,就是重新换了一个人生轨道。航天工作繁忙,长期驻扎发射场的工作性质,让他常常缺位家庭责任。

  2020年上半年的某个深夜,一次发射任务即将进入发射阶段,刘晓晖正准备好摄像设备进入发射大厅前,接到了妻子的短信,岳父突发心肌梗塞,马上要进行心脏搭桥手术。爱人着急,他更急。但是任务已进入关键时刻,又恰逢新冠疫情与航天高密度发射时期,岗位人手本就不足。刘晓晖在进入发射大厅的前一刻,“心狠”地把手机一关,直到任务顺利完成后,才拨打了家人的电话,仔细询问岳父的现状后,委婉地告知妻子,这段时间暂时回不了家,希望得到家人的谅解。

  对“航天人”的爱人来说,意味着更多承担,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特别是有发射任务时往往几个月都回不了一趟家。

  “后悔吗?”刘晓晖不止一次地询问自己,在类似的一个又一个因工作原因无法照顾家庭的时刻,“有时内心焦虑,觉得对不起家人,但是想到国家的航天事业,我觉得有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人的一生中,最难得是找到一份自己喜欢且有利于国家的工作事业,宇宙中的璀璨星空、脚底下的温馨世界,我恰好都同时拥有,干吗不好好珍惜。”刘晓晖感慨地说。

  记者  祝贺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热闻
   第03版:热闻
   第04版:教育观察
   第05版:教育之声
   第06版:教育聚焦
   第07版:乐报作文
   第08版:学校画苑
刘晓晖:用镜头记录北斗风云天问发射
三江都市报热闻03刘晓晖:用镜头记录北斗风云天问发射 2021-10-13 2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