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胜 用心用情驻村扶贫 助力乡村美丽蝶变 2020年12月21日  张波

  ■ 记者 张波

  步入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镇大风顶村,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一条条水泥路绕户而行,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错落有致……这是大风顶村驻村“第一书记”徐胜驻村工作近4年来,给当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徐胜是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教师,2017年5月被派驻到大风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帮扶工作中,他勇于担当、努力作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幸福路。

  抓党建促脱贫

  大风顶村距离马边县城 38 公里,属纯彝族聚居村,境内以山地为主,最高海拔2100米,2014年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

  “村里工作行不行,就看支部中不中。”徐胜到村后,认真履行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能,带领村“两委”班子密切联系群众,抓实“三会一课”,规范开展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这条主线,以带领全村老百姓共同致富为出发点,真抓实干,谋求发展。

  他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参与性、决定性,开展党员共建活动,清理全村卫生死角,向上申请资金每年表彰10名优秀党员;每年“七一”、春节期间坚持开展老党员、贫困党员慰问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为他们送去慰问品,把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大风顶村党员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村组干部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大家打起精神,与徐胜一道,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

  真帮扶讲实效

  “要致富先修路。以前,我们村受地理环境、区位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基本无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徐胜带领驻村工作队倾力帮扶村里修建党群服务中心、村组路、防洪渠、幼儿园……如今,大风顶村基础设施完善,组组通路,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农产品运输。

  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徐胜在充分考虑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利用当地闲置土地,因地制宜帮助该村培育发展脆红李、藤椒、竹笋等扶贫产业,并通过集体经济形式投资种植养殖合作社,让所有的产业按一定比例模式与村民联结,以此带动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作为教育系统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徐胜还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入户走访等时机,不断向村民讲解“扶贫先扶志和智”的道理,宣传教育扶贫政策,让村民们懂得,要改变落后的面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子女多读书、读好书。

  在徐胜的鼓励和帮助下,该村吉补叶铁、吉候阿布、那尔克达等32名学生走进了自己满意的校园读书;树立了吉候布细、郑布作子因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成功典型;先后为90户家庭发放了12万元助学金。2018年到2020年,该村先后有61名学子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成就更为精彩的人生。

  汗水中收获喜悦

  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见证着大风顶村的变化,也见证着徐胜辛勤的汗水。

  从市中区的家到大风顶村,至少要6个多小时车程。为了节省时间,徐胜大部分时候都留在村上,他把贫困户当成亲人,而陪伴家人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在驻村工作期间,徐胜的父亲得了直肠癌,他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小升初考试,他没有时间陪伴;最亲爱的外婆病故,他也没能及时赶回……每每想起这些,徐胜都十分自责。但是看着大风顶村党群服务中心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看着满山的藤椒树、脆红李,看着成群的猪、羊,他的内心又倍感欣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淳朴笑脸,追着他为他送水、送鸡蛋、送腊肉的一幕幕情景,又让他无比感动。

  2018年12月,大风顶村整村脱贫退出。如今,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卫生习惯大大改善,这个和谐共居的美丽乡村,正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共同绘就村美、民富、人欢乐的美丽新画卷。